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城镇化建设面临三大挑战 | 第9-10页 |
1.1.2 研究范围 | 第10页 |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1 批判性地域主义 | 第11页 |
1.3.2 江南水乡古镇研究 | 第11-12页 |
1.3.3 文人建筑研究 | 第12-13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新旧相融 | 第14-37页 |
2.1 顺应肌理 | 第14-15页 |
2.2 相合相宜 | 第15-23页 |
2.2.1 苏州博物馆 | 第15-18页 |
2.2.2 朱家角人文艺术馆 | 第18-21页 |
2.2.3 化整为零 | 第21-23页 |
2.3 相异相宜 | 第23-36页 |
2.3.1 寺庙,戏台 | 第23-24页 |
2.3.2 乌镇剧院 | 第24-25页 |
2.3.3 质感相宜 | 第25-36页 |
1、黛瓦 | 第26-28页 |
2、粉壁 | 第28-31页 |
3、青砖 | 第31-33页 |
4、窗 | 第33-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自然相生 | 第37-65页 |
3.1 建筑与自然 | 第37-46页 |
3.1.1 向自然开放——小莲庄 | 第39-44页 |
3.1.2 对自然谦逊——西徕古镇改造 | 第44-46页 |
小结 | 第46页 |
3.2 自然成景 | 第46-64页 |
3.2.1 想象之景 | 第48-50页 |
3.2.2 真实之景 | 第50-62页 |
1、理景 | 第50-54页 |
2、成景 | 第54-58页 |
3、对景 | 第58-62页 |
3.2.3 记忆之景 | 第62-6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天人合一 | 第65-82页 |
4.1 造物 | 第65-68页 |
4.1.1 天开 | 第66-67页 |
4.1.2 人作 | 第67-68页 |
4.2 聚落 | 第68-81页 |
4.2.1 边界 | 第69-72页 |
4.2.2 中心 | 第72-73页 |
4.2.3 邻里 | 第73-75页 |
4.2.4 古意 | 第75-78页 |
4.2.5 生活 | 第78-8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实践应用 | 第82-96页 |
5.1 苏州木读示范性建筑设计 | 第82-93页 |
5.1.1 古镇现状研究 | 第82-84页 |
1、新旧相融 | 第82-83页 |
2、自然相生 | 第83-84页 |
3、边界&中心 | 第84页 |
5.1.2 设计策略 | 第84-85页 |
5.1.3 分类设计 | 第85-93页 |
1、类型一:针对不同尺度街道、新旧建筑风貌过渡节点的设计 | 第85-88页 |
2、类型二:针对传统风貌滨水街道的设计 | 第88-89页 |
3、类型三:对代表传统的老街和代表发展的工业之间对峙节点的设计 | 第89-92页 |
4、类型四:针对干线商业空间的设计 | 第92-93页 |
5.2 水乡肌理的现代阐释 | 第93-95页 |
5.2.1 垂直村落 | 第93-9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6-97页 |
1、主要结论 | 第96页 |
2、展望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附录 | 第100-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