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2页 |
1 引言 | 第13-18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 | 第18-19页 |
2.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的内涵及要素 | 第19-20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科学理论普及的论述 | 第20-22页 |
2.2.2 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理论大众化的正确认识 | 第22-24页 |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的时代背景、有利条件和重大意义 | 第24-30页 |
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的时代背景 | 第24-25页 |
3.1.1 世情:世界局势的新变化是外部条件 | 第24页 |
3.1.2 国情:国内发展的新情况是内在要求 | 第24-25页 |
3.1.3 党情: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是催生力量 | 第25页 |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的有利条件 | 第25-27页 |
3.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魅力 | 第25-26页 |
3.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的社会心理基础 | 第26-27页 |
3.2.3 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工作普及的丰富经验 | 第27页 |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的重大意义 | 第27-30页 |
3.3.1 有利于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 | 第27-28页 |
3.3.2 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 | 第28页 |
3.3.3 有利于保持党的理论生机与活力 | 第28-30页 |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的成效及其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第30-36页 |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的成效 | 第30-31页 |
4.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和教育工作扎实有效 | 第30页 |
4.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到社会各阶层认同 | 第30-31页 |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4.2.1 理论表述过于抽象 | 第31页 |
4.2.2 部分传者功利性强 | 第31-32页 |
4.2.3 部分大众认同较低 | 第32页 |
4.2.4 理论普及形式单一 | 第32-33页 |
4.2.5 组织宣传机制缺失 | 第33页 |
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 第33-36页 |
4.3.1 读物学术倾向较浓 | 第33页 |
4.3.2 科学理性思维较弱 | 第33-34页 |
4.3.3 价值多元化的冲击 | 第34页 |
4.3.4 形式主义倾向存在 | 第34页 |
4.3.5 党的整合功能弱化 | 第34-36页 |
5 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的策略 | 第36-47页 |
5.1 创新时代内涵,提供理论保障 | 第36-37页 |
5.1.1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内容不断与时俱进 | 第36页 |
5.1.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 第36-37页 |
5.1.3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普及系语言系统通俗易懂 | 第37页 |
5.2 建设专业队伍,提供人才保障 | 第37-39页 |
5.2.1 加强理论普及队伍建设 | 第37-38页 |
5.2.2 提高普及队伍理论素养 | 第38-39页 |
5.2.3 提高普及队伍宣传技能 | 第39页 |
5.3 强化大众素质,提供主体保障 | 第39-41页 |
5.3.1 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 第39-40页 |
5.3.2 注重大众学习培训工作 | 第40页 |
5.3.3 提高大众的普及参与度 | 第40-41页 |
5.4 丰富传播形式,提供平台保障 | 第41-43页 |
5.4.1 强化教育机构平台 | 第41页 |
5.4.2 利用大众传媒平台 | 第41-42页 |
5.4.3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 第42-43页 |
5.5 构建相应机制,提供制度保障 | 第43-47页 |
5.5.1 健全舆情调研机制 | 第43页 |
5.5.2 建立健全领导机制 | 第43-44页 |
5.5.3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 第44-45页 |
5.5.4 健全考评督查机制 | 第45-47页 |
6 结论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