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6-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6-7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7-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7-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难点及特色 | 第14-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难点及特色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 第17-21页 |
2.1 公共关系的概念及发展、应用情况 | 第17-19页 |
2.1.1 公共关系的概念 | 第17-18页 |
2.1.2 警察公共关系的概念及应用情况 | 第18-19页 |
2.2 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概念、分类及其基本特征 | 第19-21页 |
2.2.1 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 第19-20页 |
2.2.2 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基本特征 | 第20-21页 |
第三章 警察公共关系介入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必要性及作用 | 第21-24页 |
3.1 警察公共关系及时介入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必要性 | 第21页 |
3.2 警察公共关系在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中的正面效应 | 第21-22页 |
3.3 警察公共关系在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中的负面影响 | 第22-24页 |
第四章 我国警察公共关系介入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4-31页 |
4.1 存在的问题 | 第24-27页 |
4.1.1 对警察公共关系在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中的作用不够重视 | 第24-25页 |
4.1.2 警察公共关系工作在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中重处置轻预警 | 第25-26页 |
4.1.3 警察公共关系介入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形式死板单一 | 第26-27页 |
4.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7-31页 |
4.2.1 警察公共关系理念还没有完全形成 | 第27-28页 |
4.2.2 个人素质和客观因素导致警民关系紧张 | 第28-29页 |
4.2.3 公安机关面对新的执法环境准备不足 | 第29-31页 |
第五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警察公共关系在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中应用的经验及启示 | 第31-38页 |
5.1 其他国家和地区警察公共关系介入突发社会安全事件成功经验 | 第31-35页 |
5.1.1 美国方式 | 第31-32页 |
5.1.2 英国方式 | 第32-33页 |
5.1.3 韩国方式 | 第33-34页 |
5.1.4 香港方式 | 第34-35页 |
5.2 其他国家和地区警察公共关系介入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经验启示 | 第35-38页 |
5.2.1 重视机构建设 | 第35页 |
5.2.2 重视对外宣传 | 第35-36页 |
5.2.3 重视服务公众 | 第36-37页 |
5.2.4 重视网络媒体 | 第37-38页 |
第六章 进一步完善警察公共关系介入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对策 | 第38-48页 |
6.1 提升全警公关、居安思危、警民协作认识 | 第40-43页 |
6.1.1 全警公关认识 | 第40-41页 |
6.1.2 居安思危认识 | 第41-42页 |
6.1.3 警民协作认识 | 第42-43页 |
6.2 建立宣传、预警、处置、恢复机制 | 第43-48页 |
6.2.1 建立平时宣传机制 | 第43-44页 |
6.2.2 建立事前预警机制 | 第44-45页 |
6.2.3 建立事中处置机制 | 第45-46页 |
6.2.4 建立事后恢复机制 | 第46-48页 |
结束语 | 第48-49页 |
注释 | 第49-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