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节目主持艺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关于齐鲁频道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关于省级地面频道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课题的创新性 | 第14-15页 |
2 齐鲁频道的发展历程 | 第15-33页 |
2.1 齐鲁频道的四代变革 | 第15-17页 |
2.1.1 城市特色,晚报风格 | 第15页 |
2.1.2 青春特色,新锐思想 | 第15-16页 |
2.1.3 参与齐鲁,共享欢乐 | 第16页 |
2.1.4 公益齐鲁,公信天下 | 第16-17页 |
2.2 齐鲁频道的节目类型 | 第17-25页 |
2.2.1 民生新闻节目 | 第18-24页 |
2.2.2 综艺娱乐节目 | 第24页 |
2.2.3 生活服务类节目 | 第24-25页 |
2.3 齐鲁频道的主持人 | 第25-33页 |
2.3.1 主持团队年龄构成 | 第27-29页 |
2.3.2 科班与非科班并存 | 第29-30页 |
2.3.3 与央视、卫视主持人选拔机制对比 | 第30-33页 |
3 齐鲁频道民生新闻节目的主持艺术 | 第33-48页 |
3.1 《拉呱》的主持艺术 | 第33-40页 |
3.1.1 主持人的形象塑造 | 第33-36页 |
3.1.2 主持人的语言艺术 | 第36-39页 |
3.1.3 节目中“搭词”的艺术表现 | 第39-40页 |
3.2 《小溪办事》的主持艺术 | 第40-48页 |
3.2.1 主持人的语言风格 | 第40-44页 |
3.2.2 主持人的角色意识 | 第44-48页 |
4 齐鲁频道综艺娱乐节目的主持艺术 | 第48-56页 |
4.1 主持群形式 | 第48-50页 |
4.1.1 主持群构成 | 第48-49页 |
4.1.2 主持群分工 | 第49-50页 |
4.2 有声语言的运用 | 第50-53页 |
4.2.1 营造气氛 | 第51-52页 |
4.2.2 控场 | 第52页 |
4.2.3 沟通 | 第52-53页 |
4.3 体态语言的运用 | 第53-56页 |
4.3.1 表情语 | 第54页 |
4.3.2 动作语 | 第54-56页 |
5 齐鲁频道的主持艺术风格及成因分析 | 第56-63页 |
5.1 齐鲁频道的节目主持艺术风格 | 第56-59页 |
5.1.1 节目主持艺术风格 | 第56页 |
5.1.2 齐鲁频道主持风格 | 第56-59页 |
5.2 影响齐鲁频道主持风格的因素 | 第59-63页 |
5.2.1 社会环境 | 第59-60页 |
5.2.2 媒体环境 | 第60-61页 |
5.2.3 受众需求 | 第61页 |
5.2.4 个人素质 | 第61-63页 |
6 齐鲁频道主持艺术的受众评价调查 | 第63-71页 |
6.1 调查设计 | 第63页 |
6.1.1 调查目的 | 第63页 |
6.1.2 调查内容 | 第63页 |
6.2 数据分析 | 第63-68页 |
6.2.1 基本信息 | 第63-64页 |
6.2.2 关于主持人的调查 | 第64-68页 |
6.3 讨论 | 第68-71页 |
6.3.1 小么哥成功的启示 | 第68-69页 |
6.3.2 对省级地面频道主持人的启示 | 第69-71页 |
7 从齐鲁频道看省级地面频道主持人的发展策略 | 第71-77页 |
7.1 本土化 | 第71-72页 |
7.2 个性化 | 第72-73页 |
7.3 人文化 | 第73-75页 |
7.4 品牌化 | 第75-77页 |
结语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后记 | 第82-83页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