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7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1.2.1 国内外花岗岩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2.2 库鲁克塔格地区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3 存在问题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3-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3.3 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5页 |
1.3.4 完成实物工作量 | 第15-17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7-24页 |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交通概况 | 第17-18页 |
2.2 区域地层 | 第18-19页 |
2.3 岩浆岩 | 第19-21页 |
2.3.1 太古代岩浆活动 | 第20页 |
2.3.2 古元古代岩浆活动 | 第20-21页 |
2.3.3 新元古代岩浆活动 | 第21页 |
2.3.4 古生代岩浆活动 | 第21页 |
2.4 变质岩 | 第21-22页 |
2.5 区域构造 | 第22-23页 |
2.6 区域矿产 | 第23-24页 |
第3章 花岗岩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 第24-34页 |
3.1 卡乌留克北岩体 | 第25-26页 |
3.1.1 岩体地质学特征 | 第25页 |
3.1.2 花岗岩岩石学特征 | 第25-26页 |
3.2 卡乌留克岩体 | 第26-27页 |
3.2.1 岩体地质学特征 | 第26-27页 |
3.2.2 花岗岩岩石学特征 | 第27页 |
3.3 西山口岩体 | 第27-31页 |
3.3.1 岩体地质学特征 | 第27-28页 |
3.3.2 花岗岩岩石学特征 | 第28-31页 |
3.4 奥依库如克岩体 | 第31-33页 |
3.4.1 岩体地质学特征 | 第31页 |
3.4.2 花岗岩岩石学特征 | 第31-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花岗岩年代学讨论 | 第34-43页 |
4.1 锆石U-Pb定年测试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4.2 花岗岩锆石U-Pb年龄测试结果 | 第35-41页 |
4.2.1 卡乌里克北岩体 | 第35-36页 |
4.2.2 卡乌里克岩体 | 第36-38页 |
4.2.3 西山口岩体 | 第38-39页 |
4.2.4 奥依库如克岩体 | 第39-4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5章 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43-55页 |
5.1 全岩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测定方法 | 第43页 |
5.2 主量元素特征 | 第43-46页 |
5.2.1 卡乌留克北岩体 | 第43-44页 |
5.2.2 卡乌留克岩体 | 第44-45页 |
5.2.3 西山口岩体 | 第45页 |
5.2.4 奥依库如克岩体 | 第45-46页 |
5.3 稀土元素特征 | 第46-48页 |
5.3.1 卡乌留克北岩体 | 第46页 |
5.3.2 卡乌留克岩体 | 第46-47页 |
5.3.3 西山口岩体 | 第47页 |
5.3.4 奥依库如克岩体 | 第47-48页 |
5.4 微量元素特征 | 第48-50页 |
5.4.1 卡乌留克北岩体 | 第48页 |
5.4.2 卡乌留克岩体 | 第48-49页 |
5.4.3 西山口岩体 | 第49页 |
5.4.4 奥依库如克岩体 | 第49-50页 |
5.5 锆石饱和温度 | 第50-5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1-55页 |
第6章 库鲁克塔格地区古元古代花岗岩成因及构造背景 | 第55-61页 |
6.1 卡乌留克北片麻状花岗闪长岩 | 第55-56页 |
6.2 卡乌留克岩体石英闪长岩 | 第56-58页 |
6.3 西山口花岗闪长岩和奥依库如克石英二长闪长岩 | 第58页 |
6.4 库鲁克塔格地区古元古代地壳演化 | 第58-61页 |
第7章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