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2-22页 |
1.1 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同盟政治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美国东亚同盟体系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20页 |
1.4 选题的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2章 核心概念与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29页 |
2.1 同盟的内涵 | 第22-24页 |
2.2 有关同盟形成的理论 | 第24-27页 |
2.2.1 同盟形成的体系因素 | 第24-25页 |
2.2.2 同盟形成的现实动力 | 第25-26页 |
2.2.3 威胁平衡理论 | 第26页 |
2.2.4 “制衡-追随”二分法 | 第26-27页 |
2.3 同盟管理中的困境和问题 | 第27-29页 |
第3章 美国东亚同盟体系的形成和演进 | 第29-33页 |
3.1 冷战初期美国东亚同盟体系形成的背景和过程 | 第29-31页 |
3.2 冷战后期美国在东亚联合关系的演进 | 第31-32页 |
3.3 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冷战后美国东亚同盟体系的调整和强化 | 第33-39页 |
4.1 冷战后美国东亚同盟的过渡、调整和强化的过程 | 第33-35页 |
4.2 冷战后美国东亚同盟的调整和强化的特征 | 第35-37页 |
4.3 小结 | 第37-39页 |
第5章 冷战后美国东亚同盟体系强化的动因 | 第39-48页 |
5.1 美国及其东亚盟国新的共同威胁——崛起的中国 | 第39-43页 |
5.1.1 中国国家实力的增长 | 第40-41页 |
5.1.2 美国对于中国威胁的判断 | 第41-42页 |
5.1.3 东亚地区强国对中国威胁的认知 | 第42-43页 |
5.2 美国及其东亚盟国在“制衡-追随”二分法中选择制衡威胁 | 第43-44页 |
5.3 冷战后美国及其东亚盟国选择“同盟博弈”而不是“对手博弈” | 第44-45页 |
5.4 意识形态、对外援助和渗透对于美国东亚体系强化的影响 | 第45-46页 |
5.5 小结 | 第46-48页 |
第6章 美国东亚同盟体系的制约因素和未来走向 | 第48-55页 |
6.1 美国东亚同盟体系的制约因素 | 第48-52页 |
6.1.1 强化同盟关系的负面效应 | 第49-50页 |
6.1.2 强化同盟关系影响强制战略的实施 | 第50-52页 |
6.2 美国东亚同盟体系的未来走向 | 第52-53页 |
6.3 小结 | 第53-55页 |
第7章 结束语 | 第55-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