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5页 |
1.2.1 金属切削变形过程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2 铝合金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研究 | 第12-13页 |
1.2.3 铝合金材料切削加工机理研究 | 第13-14页 |
1.2.4 铝合金材料切削加工表面质量研究 | 第14-15页 |
1.3 有限元技术在切削加工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1.4 Deform-3D概述 | 第16-17页 |
1.5 课题研究的的主要内容及论文框架 | 第17-18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8-20页 |
第2章 铝合金 211Z动态力学性能研究 | 第20-32页 |
2.1 本构关系简介 | 第20页 |
2.2 铝合金 211Z材料性能 | 第20-21页 |
2.3 实验方法与技术 | 第21-23页 |
2.3.1 研究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方法 | 第21页 |
2.3.2 霍普金森压杆的实验原理 | 第21-23页 |
2.4 Johnson-Cook本构模型 | 第23页 |
2.5 铝合金 211Z准静态拉伸及动态压缩实验 | 第23-26页 |
2.5.1 常温下的准静态拉伸试验 | 第23-24页 |
2.5.2 常温下的动态压缩试验 | 第24-25页 |
2.5.3 不同温度下的动态压缩实验 | 第25-26页 |
2.5.4 高温度的动态压缩实验 | 第26页 |
2.6 铝合金 211Z Johnson-Cook本构方程参数的确定 | 第26-28页 |
2.7 切削加工过程有限元模拟的其它关键技术 | 第28-30页 |
2.7.1 材料分离准则 | 第28-29页 |
2.7.2 摩擦磨损模型 | 第29页 |
2.7.3 热传导模型 | 第29-30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铝合金 211Z切削力研究 | 第32-51页 |
3.1 切削力的来源 | 第32-33页 |
3.2 铝合金 211Z车削有限元建模过程 | 第33-36页 |
3.3 车削加工过程的实验研究 | 第36-37页 |
3.3.1 切削力测试系统 | 第36页 |
3.3.2 实验条件及设备 | 第36-37页 |
3.4 切削用量对切削力影响规律的研究 | 第37-40页 |
3.4.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37-38页 |
3.4.2 切削速度对切削力的影响 | 第38-39页 |
3.4.3 进给量对切削力的影响 | 第39-40页 |
3.4.4 背吃刀量对切削力的影响 | 第40页 |
3.5 切削力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40-45页 |
3.5.1 正交试验设计 | 第40-42页 |
3.5.2 数据分析 | 第42-43页 |
3.5.3 切削力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43-45页 |
3.5.3.1 基于实验的切削力预测模型 | 第43-44页 |
3.5.3.2 基于仿真的切削力模型 | 第44-45页 |
3.5.3.3 切削力模型的实验验证 | 第45页 |
3.6 刀具几何参数对切削力影响规律的研究 | 第45-49页 |
3.6.1 实验方案 | 第46-47页 |
3.6.2 前角对切削力的影响 | 第47页 |
3.6.3 主偏角对切削力的影响 | 第47-48页 |
3.6.4 刃倾角对切削力的影响 | 第48-4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4章 铝合金 211Z切削温度研究 | 第51-59页 |
4.1 切削温度的产生及分布 | 第51-52页 |
4.2 切削用量对切削温度影响规律的研究 | 第52-53页 |
4.2.1 切削速度切削温度的影响 | 第52页 |
4.2.2 进给量切削温度的影响 | 第52-53页 |
4.2.3 背吃刀量切削温度的影响 | 第53页 |
4.3 车削温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53-55页 |
4.3.1 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53-54页 |
4.3.2 车削温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54-55页 |
4.4 刀具几何参数对切削温度影响规律的研究 | 第55-57页 |
4.4.1 前角对切削温度的影响 | 第55-56页 |
4.4.2 主偏角对切削温度的影响 | 第56页 |
4.4.3 刃倾角对切削温度的影响 | 第56页 |
4.4.4 刀尖圆弧半径对切削温度的影响 | 第56-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5章 铝合金 211Z车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研究 | 第59-67页 |
5.1 表面粗糙度的主要评定参数及检测方法 | 第59-60页 |
5.2 切削用量对铝合金 211Z表面粗糙度影响规律的研究 | 第60-62页 |
5.2.1 切削速度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第60-61页 |
5.2.2 进给量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第61页 |
5.2.3 背吃刀量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第61-62页 |
5.3 粗糙度预测模型的建立(切削用量为自变量) | 第62-63页 |
5.3.1 实验数据分析 | 第62页 |
5.3.2 粗糙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62-63页 |
5.3.3 粗糙度预测模型的实验验证 | 第63页 |
5.4 刀尖圆弧半径对铝合金 211Z表面粗糙度影响的研究 | 第63-65页 |
5.4.1 刀具几何形状的复映 | 第63-64页 |
5.4.2 刀尖圆弧半径对表面粗糙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 第64-65页 |
5.5 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的建立与修正(刀尖圆弧半径为自变量) | 第65-6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6章 铝合金 211Z车削加工表面残余应力研究 | 第67-75页 |
6.1 表面残余应力的产生及影响 | 第67页 |
6.2 X射线法的测量方法及原理 | 第67-69页 |
6.3 车削加工表面残余应力的有限元模拟过程 | 第69-70页 |
6.4 切削用量对铝合金 211Z表面残余应力影响规律的研究 | 第70-73页 |
6.4.1 切削速度对表面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70-71页 |
6.4.2 进给量对表面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71-72页 |
6.4.3 背吃刀量对表面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72页 |
6.4.4 前角对表面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72-73页 |
6.5 正交试验数据及分析 | 第73-74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7.1 结论 | 第75-76页 |
7.2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研究生期间参加课题研究工作及论文发表情况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