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高毒力大丽轮枝菌特异分泌蛋白基因功能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英文缩略表第14-15页
第一章 引言第15-26页
    1.1 大丽轮枝菌分类地位第15-16页
        1.1.1 大丽轮枝菌的分类地位第15页
        1.1.2 大丽轮枝菌的形态第15页
        1.1.3 大丽轮枝菌的生物学特性第15-16页
    1.2 大丽轮枝菌的寄主与危害症状第16-18页
        1.2.1 大丽轮枝菌的寄主第16页
        1.2.2 大丽轮枝菌的危害症状第16-18页
    1.3 大丽轮枝菌的侵染过程第18-19页
    1.4 大丽轮枝菌的致病力分化第19页
    1.5 大丽轮枝菌的检测第19-21页
        1.5.1 ELISA检测第19页
        1.5.2 PCR法检测第19-20页
        1.5.3 RAPD和AFLP检测第20页
        1.5.4 RFLP检测第20-21页
        1.5.5 基因芯片检测第21页
        1.5.6 MALDI-TOF-MS检测第21页
    1.6 大丽轮枝菌的防治第21页
    1.7 大丽轮枝菌的致病机理研究第21-24页
        1.7.1 大丽轮枝菌致病机理研究第21-22页
        1.7.2 大丽轮枝菌致病基因第22-24页
            1.7.2.1 与生长与致病性相关的基因第22页
            1.7.2.2 适应寄主细胞环境的一些基因第22-23页
            1.7.2.3 致病性相关基因第23页
            1.7.2.4 大丽轮枝菌分泌蛋白基因研究第23-24页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4-26页
第二章 特异基因的预测及分子验证第26-34页
    引言第26页
    2.1 实验材料第26-27页
    2.2 实验方法第27-29页
        2.2.1 特异基因组区段及VDG1上特异基因的预测第27页
        2.2.2 特异基因组区段的分泌蛋白预测第27-28页
        2.2.3 特异分泌蛋白的基因注释第28页
        2.2.4 特异分泌蛋白基因的群体分布分析第28页
        2.2.5 大丽轮枝菌的培养第28页
        2.2.6 大丽轮枝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第28页
        2.2.7 特异分泌蛋白的PCR验证第28-29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9-32页
        2.3.1 特异基因组区段上基因和分泌蛋白基因的预测第29-31页
        2.3.2 特异基因组区段的分泌蛋白PCR验证结果第31页
        2.3.3 六个特异分泌蛋白的在大丽轮枝菌群体中的分布研究第31-32页
    2.4 讨论第32-34页
第三章 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特性分析第34-49页
    引言第34页
    3.1 实验材料第34页
        3.1.1 主要仪器设备第34页
        3.1.2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第34页
    3.2 实验方法第34-40页
        3.2.1 VDG1侵染军棉一号第34-35页
        3.2.2 军棉一号侵染组织总RNA的提取第35-36页
        3.2.3 cDNA的合成第36页
        3.2.4 基因CDS序列的扩增第36-37页
        3.2.5 PCR产物回收第37页
        3.2.6 基因克隆第37-38页
        3.2.7 阳性质粒提取及测序第38-39页
        3.2.8 基因表达分析第39-40页
        3.2.9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40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0-46页
        3.3.1 基因全长CDS扩增结果第40页
        3.3.2 基因表达分析结果第40-42页
        3.3.3 六个基因的序列分析第42-46页
    3.4 讨论第46-49页
        3.4.1 木聚糖酶与木聚糖酯酶第46-47页
        3.4.2 果胶酶与果胶裂解酶第47页
        3.4.3 细胞壁降解酶分泌时间的差异第47-48页
        3.4.4 细胞壁降解酶在寄主植株上的分布差异第48页
        3.4.5 细胞壁降解酶在抗性不同的寄主上的分布差异第48页
        3.4.6 温湿度对细胞壁降解酶的影响第48-49页
第四章 基因分泌特性验证第49-56页
    引言第49页
    4.1 实验材料第49页
        4.1.1 菌株与质粒第49页
        4.1.2 试剂仪器第49页
    4.2 实验方法第49-53页
        4.2.1 VDG1的培养第49页
        4.2.2 军棉1号的培养第49页
        4.2.3 VDG1侵染军棉1号总RNA的提取第49-50页
        4.2.4 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第50页
        4.2.5 信号肽序列的扩增第50页
        4.2.6 信号肽载体的构建第50-51页
        4.2.7 信号肽载体转化酵母第51-53页
        4.2.8 信号肽活性鉴定第53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3-54页
        4.3.1 信号肽序列扩增结果第53页
        4.3.2 信号肽活性验证结果第53-54页
    4.4 讨论第54-56页
第五章 大丽轮枝菌VDG1原生质体的制备第56-61页
    引言第56页
    5.1 实验材料第56页
        5.1.1 菌株第56页
        5.1.2 溶液及培养基配制第56页
    5.2 实验方法第56-57页
        5.2.1 原生质体的制备第56-57页
        5.2.2 原生质体的再生第57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57-59页
        5.3.1 原生质体的制备第57-59页
        5.3.2 再生培养基成分对原生质体再生率的影响第59页
    5.4 讨论第59-61页
第六章 特异分泌蛋白基因功能研究第61-75页
    引言第61页
    6.1 实验材料第61页
        6.1.1 菌株第61页
        6.1.2 培养基第61页
        6.1.3 试剂与试剂盒第61页
    6.2 实验方法第61-68页
        6.2.1 大丽轮枝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第61-62页
        6.2.2 敲除基因盒片段构建第62-65页
        6.2.3 PEG介导的抗性基因盒片段FF的转化第65-66页
        6.2.4 基因敲除转化子的筛选与鉴定第66页
        6.2.5 ?HSSP突变体表型测定第66-68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68-73页
        6.3.1 三片段融合获得抗性基因盒产物FF第68页
        6.3.2 ΔHSSP突变体的获得与分子验证第68-69页
        6.3.3 ΔHSSP突变株的生物量测定第69-70页
        6.3.4 ΔHSSP突变体的生长表型第70-71页
        6.3.5 ΔHSSP突变体的致病力第71-73页
    6.4 讨论第73-75页
第七章 全文结论第75-78页
    7.1 研究结论第75-76页
        7.1.1 高毒力菌株VDG1的六个特异分泌蛋白基因的获得第75页
        7.1.2 克隆了六个分泌蛋基因第75页
        7.1.3 对六个基因的表达特性进行了分析第75页
        7.1.4 六个预测的分泌蛋白的分泌特性进行了验证第75页
        7.1.5 建立了大丽轮枝菌原生质体制备方法第75页
        7.1.6 获得了五个特异分泌蛋白的单基因缺失突变株第75-76页
    7.2 后续工作第76-78页
        7.2.1 HSSP4的基因敲除第76页
        7.2.2 HSSP1和HSSP5的回补株构建第76页
        7.2.3 多基因敲除突变株的构建第76页
        7.2.4 侵染寄主过程中六个基因的定量PCR检测第76页
        7.2.5 特异分泌蛋白在不同致病型群体中的变异分析第76页
        7.2.6 基因在寄主植物中亚细胞定位和作用靶点第76-77页
        7.2.7 编码基因的酶活鉴定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5页
附录Ⅰ 溶液及培养基配制第85-87页
附录Ⅱ第87-90页
    VDG1特异基因组区段基因基本信息第87-88页
    VDG1特异基因组区段基因基本信息第88-89页
    VDG1特异基因组区段基因基本信息第89-90页
附录Ⅲ第90-96页
致谢第96-97页
作者简介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巴彦淖尔市区配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潮汐式穴盘育苗基质配比筛选和肥料利用效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