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世界文物考古论文

三燕文化及其与高句丽、朝鲜半岛南部诸国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绪论第13-25页
    一、三燕与三燕文化第13-15页
    二、三燕文化研究现状第15-21页
    三、文本研究的时空范围及主要内容第21-25页
上篇:三燕文化遗存研究第25-103页
    第1章 三燕文化墓葬的发现与研究第25-41页
        1.1 三燕文化墓葬的考古发现第25-34页
        1.2 墓葬类型、分期与年代的主要观点第34-41页
    第2章 墓葬形制第41-51页
        2.1 土坑墓第41-43页
        2.2 石椁墓第43-45页
        2.3 石室墓第45-48页
        2.4 砖室墓第48-51页
    第3章 随葬器物第51-83页
        3.1 陶器、釉陶器第51-60页
        3.2 装饰品第60-67页
        3.3 马具第67-71页
        3.4 金属容器第71-75页
        3.5 武器与工具第75-79页
        3.6 印章与镜第79-83页
    第4章 三燕文化墓葬分期第83-95页
        4.1 典型陶器组合及出土遗物的共存关系第83-87页
        4.2 分期与编年第87-95页
    第5章 其他三燕文化遗存第95-103页
        5.1 棘城故址研究与金岭寺建筑址的考古成果第95-98页
            5.1.1 棘城故址位置的讨论第95-96页
            5.1.2 金岭寺建筑址考古成果第96-98页
        5.2 龙城故址考古调查与朝阳北塔遗址考古发掘第98-103页
            5.2.1 龙城故址考古调查第98-99页
            5.2.2 朝阳北塔遗址考古发掘第99-103页
下篇:三燕文化与高句丽、朝鲜半岛南部诸国文化交流研究第103-159页
    第6章 历史背景与文化交流研究现状第103-127页
        6.1 三燕政权与诸国的关系第103-109页
            6.1.1 与高句丽的关系第103-106页
            6.1.2 通过高句丽与百济、新罗、加耶的交流第106-109页
        6.2 朝鲜半岛南部三国时代考古研究现状第109-125页
            6.2.1 韩国境内高句丽遗存的发现与研究第109-113页
            6.2.2 百济考古研究现状第113-117页
            6.2.3 新罗考古研究现状第117-121页
            6.2.4 加耶考古研究现状第121-125页
        6.3 文化交流研究现状第125-127页
    第7章 文化交流的考古学考察第127-159页
        7.1 步摇装饰品比较第127-133页
            7.1.1 与高句丽装饰品比较第128-129页
            7.1.2 与百济装饰品比较第129-130页
            7.1.3 与新罗、加耶装饰品比较第130-133页
        7.2 马具比较第133-147页
            7.2.1 与高句丽马具比较第134-137页
            7.2.2 与百济马具比较第137-141页
            7.2.3 与新罗马具比较第141-144页
            7.2.4 与加耶马具比较第144-147页
        7.3 其他器物比较第147-154页
            7.3.1 与高句丽陶器比较第147-149页
            7.3.2 与百济陶器比较第149-151页
            7.3.3 与新罗玻璃器比较第151-153页
            7.3.4 与加耶出土铜鍑比较第153-154页
        7.4 小结第154-159页
            7.4.1. 与高句丽文化交流第154-155页
            7.4.2 与百济文化交流第155-156页
            7.4.3 与新罗文化交流第156-157页
            7.4.4 与加耶文化交流第157-159页
结语第159-163页
参考文献第163-184页
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第184-185页
致谢第185页

论文共1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京市常见绿化树种对重金属和PM2.5的吸滞能力研究
下一篇:“国粹”缘:中国当代戏曲油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