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5-3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25-26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26-27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2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27-34页 |
1.3.1 网络舆情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27-30页 |
1.3.2 网络舆情治理的研究现状 | 第30-32页 |
1.3.3 研究现状述评 | 第32-34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34-3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36-37页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37-38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39-51页 |
2.1 信息的社会传播理论 | 第39-40页 |
2.1.1 传染病学理论 | 第39页 |
2.1.2 人本社会传播理论 | 第39-40页 |
2.2 危机传播理论 | 第40-42页 |
2.2.1 危机传播的概念 | 第40-41页 |
2.2.2 危机传播管理 | 第41-42页 |
2.3 网络舆情的相关理论 | 第42-46页 |
2.3.1 网络舆情的概念 | 第42-43页 |
2.3.2 网络舆情信息的运动规律 | 第43-44页 |
2.3.3 网络舆情信息受众的特征 | 第44-46页 |
2.4 网络舆情受众观点分析测度的相关理论 | 第46-48页 |
2.4.1 情感分析理论 | 第46页 |
2.4.2 自然语言处理理论 | 第46-47页 |
2.4.3 复杂网络分析理论 | 第47-48页 |
2.5 场的相关理论 | 第48-50页 |
2.5.1 场的基本定义 | 第48-49页 |
2.5.2 场的基本物理量 | 第49页 |
2.5.3 舆情研究中的场论 | 第49-5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3章 网络舆情场的概念、内涵及属性特征 | 第51-67页 |
3.1 网络舆情场的概念界定 | 第52-58页 |
3.1.1 网络舆情场的内涵 | 第52-55页 |
3.1.2 网络舆情场的外延 | 第55-56页 |
3.1.3 网络舆情场的定义 | 第56-58页 |
3.2 网络舆情场的属性分析 | 第58-64页 |
3.2.1 网络舆情场力 | 第58-61页 |
3.2.2 网络舆情场势 | 第61-63页 |
3.2.3 网络舆情场强度 | 第63-64页 |
3.2.4 网络舆情场极 | 第64页 |
3.3 网络舆情场的特征分析 | 第64-66页 |
3.3.1 极性动态性 | 第64-65页 |
3.3.2 存在周期性 | 第65页 |
3.3.3 对直接存在的依附性 | 第65-66页 |
3.3.4 载体不可替代性 | 第66页 |
3.3.5 主观代示性 | 第6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4章 网络舆情场的形成机理 | 第67-85页 |
4.1 网络舆情场的雏形期形成过程分析 | 第67-70页 |
4.1.1 场域雏形期形成标志 | 第67-68页 |
4.1.2 雏形期场域各构成要素的状态分析 | 第68-69页 |
4.1.3 雏形期网络舆情场构成要素间的作用模型 | 第69-70页 |
4.2 网络舆情场的成熟期形成过程分析 | 第70-72页 |
4.2.1 场域成熟期形成标志 | 第70-71页 |
4.2.2 成熟期场域各构成要素的状态分析 | 第71页 |
4.2.3 成熟期网络舆情场构成要素间的作用模型 | 第71-72页 |
4.3 网络舆情场的平复期形成过程分析 | 第72-75页 |
4.3.1 场域平复期形成标志 | 第72-73页 |
4.3.2 平复期场域各构成要素的状态分析 | 第73-74页 |
4.3.3 平复期网络舆情场构成要素间的作用模型 | 第74-75页 |
4.4 网络舆情场的隐遁期形成过程分析 | 第75-77页 |
4.4.1 场域隐遁期形成标志 | 第75页 |
4.4.2 隐遁期场域各构成要素的状态分析 | 第75-76页 |
4.4.3 隐遁期网络舆情场构成要素间的作用模型 | 第76-77页 |
4.5 网络舆情场形成机理模型构建 | 第77-78页 |
4.6 实证研究 | 第78-83页 |
4.6.1 实证数据预处理 | 第78-81页 |
4.6.2 网络舆情场雏形期的极性状态 | 第81页 |
4.6.3 网络舆情场成熟期的极性状态 | 第81-82页 |
4.6.4 网络舆情场平复期的极性状态 | 第82页 |
4.6.5 网络舆情场隐遁期的极性状态 | 第82-8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5章 网络舆情场内信息受众观点测度的原理及路径 | 第85-99页 |
5.1 网络舆情信息受众观点测度任务目标 | 第85-87页 |
5.2 网络舆情场内信息受众观点测度的原理 | 第87-93页 |
5.2.1 网络舆情场对测度对象的代示 | 第87-88页 |
5.2.2 网络舆情场对测度范畴的分割覆盖 | 第88-89页 |
5.2.3 网络舆情场对测度方法的组织 | 第89-91页 |
5.2.4 网络舆情场对测度结果的诠释评价 | 第91-92页 |
5.2.5 网络舆情场对测度结果应用环境的模拟 | 第92-93页 |
5.3 网络舆情场内信息受众观点测度的操作路径分析 | 第93-98页 |
5.3.1 个体维度下的网络舆情信息受众观点测度路径 | 第93-94页 |
5.3.2 群体维度下的网络舆情信息受众观点测度路径 | 第94-95页 |
5.3.3 整体维度下的网络舆情信息受众观点测度路径 | 第95-96页 |
5.3.4 三维度下观点测度工作的相互关系 | 第96-9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6章 网络舆情场域内个体维度下的信息受众观点测度方法及实证 | 第99-127页 |
6.1 网络舆情信息受众个体观点外显动机测度 | 第99-111页 |
6.1.1 测度流程 | 第100-101页 |
6.1.2 数据准备与一级编码 | 第101-104页 |
6.1.3 测度数据的形式概念分析 | 第104-106页 |
6.1.4 二级编码 | 第106-108页 |
6.1.5 三级编码 | 第108页 |
6.1.6 理论饱和度检验 | 第108-109页 |
6.1.7 模型阐释 | 第109-110页 |
6.1.8 实证研究 | 第110-111页 |
6.2 网络舆情场域中信息受众个体间的观点认知距离测度 | 第111-124页 |
6.2.1 网络舆情受众观点认知距离的测度思路 | 第112-114页 |
6.2.2 网络舆情受众观点认知距离的测度模型构建 | 第114-116页 |
6.2.3 实证研究 | 第116-124页 |
6.3 场域中信息受众个体维度下的观点测度工作讨论 | 第124-12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7章 网络舆情场域内群体维度下的信息受众观点测度方法及实证 | 第127-155页 |
7.1 网络舆情场中受众观点群落的鲁棒性测度机理 | 第128-130页 |
7.1.1 观点群落的极化演进进程分析 | 第128-130页 |
7.1.2 测度步骤 | 第130页 |
7.2 网络舆情信息受众观点群落的连接鲁棒性测度方法 | 第130-140页 |
7.2.1 观点群落核心受众的量化遴选 | 第131-132页 |
7.2.2 观点群落内核心受众删除机制构建 | 第132-135页 |
7.2.3 观点群落的连接鲁棒性测度算法 | 第135-136页 |
7.2.4 连接鲁棒性测度方法的实证研究 | 第136-140页 |
7.3 网络舆情信息受众观点群落的凝聚鲁棒性测度方法 | 第140-153页 |
7.3.1 观点群落内受众最小认知位移条件下的测度机制构建 | 第140-146页 |
7.3.2 观点群落内受众移出所需的最少做功测度 | 第146-147页 |
7.3.3 观点群落的凝聚鲁棒性测度算法 | 第147-149页 |
7.3.4 凝聚鲁棒性测度方法的实证研究 | 第149-153页 |
7.4 场域内信息受众群体维度下的观点测度工作讨论 | 第153-154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54-155页 |
第8章 网络舆情场域内整体维度下的信息受众观点测度方法及实证 | 第155-175页 |
8.1 整体维度下的场域内信息受众观点测度机理 | 第155-159页 |
8.2 网络舆情场强度和极性测度方法 | 第159-166页 |
8.2.1 网络舆情场强度指标体系构建 | 第159-161页 |
8.2.2 网络舆情受众的观点强度测度算法 | 第161-165页 |
8.2.3 网络舆情场极性测度与可视化 | 第165-166页 |
8.3 实证研究 | 第166-172页 |
8.4 场域内信息受众整体维度下的观点测度工作讨论 | 第172-173页 |
8.5 本章小结 | 第173-175页 |
第9章 基于信息受众观点测度研究结论的网络舆情场治理策略 | 第175-189页 |
9.1 基于信息受众观点测度结论的网络舆情场环境维治理策略152 | 第176-179页 |
9.2 基于信息受众观点测度结论的网络舆情场本体维治理策略155 | 第179-181页 |
9.3 基于信息受众观点测度结论的网络舆情场主体维治理策略157 | 第181-185页 |
9.4 基于信息受众观点测度结论的网络舆情场载体维治理策略161 | 第185-187页 |
9.5 基于信息受众观点测度结论的网络舆情场客体维治理策略1639.6 本章小结 | 第187-189页 |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89-193页 |
10.1 研究总结 | 第189-190页 |
10.2 研究展望 | 第190-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193-207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 第207-209页 |
致谢 | 第209-2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