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2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1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2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第2章 系统总体结构及发电原理 | 第14-38页 |
| 2.1 小功率风光互补微电网控制器的结构 | 第14-15页 |
| 2.2 太阳能光伏电池 | 第15-19页 |
| 2.2.1 光伏电池工作原理 | 第15-16页 |
| 2.2.2 光伏电池分类 | 第16-17页 |
| 2.2.3 光伏电池工作特性 | 第17-19页 |
| 2.3 风力发电机组 | 第19-32页 |
| 2.3.1 水平轴风机 | 第19-21页 |
| 2.3.2 垂直轴风机 | 第21-23页 |
| 2.3.3 两种风机类型比较 | 第23-25页 |
| 2.3.4 与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功率相关的基本理论 | 第25-30页 |
| 2.3.5 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工作特性 | 第30-32页 |
| 2.4 蓄电池 | 第32-34页 |
| 2.4.1 蓄电池的充放电原理 | 第32-33页 |
| 2.4.2 蓄电池的三段式充电原理 | 第33-34页 |
| 2.5 控制器升压电路-直流斩波电路 | 第34-35页 |
| 2.5.1 直流斩波电路种类 | 第34页 |
| 2.5.2 升压斩波电路工作原理 | 第34-35页 |
| 2.6 MPPT控制算法 | 第35-38页 |
| 2.6.1 光伏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 | 第35-36页 |
| 2.6.2 垂直轴风力机最大功率跟踪(MPPT)策略 | 第36页 |
| 2.6.3 基于智能升压和模糊控制的MPPT设计 | 第36-38页 |
| 第3章 小功率风光互补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 第38-46页 |
| 3.1 控制器主电路设计 | 第38-39页 |
| 3.2 单片机最小系统的设计 | 第39-40页 |
| 3.3 电压采样模块 | 第40-41页 |
| 3.4 电流采样模块 | 第41-42页 |
| 3.5 开关管驱动电路的设计 | 第42-43页 |
| 3.6 单片机通信模块 | 第43-44页 |
| 3.7 电源电路的设计 | 第44-46页 |
| 第4章 系统建模与仿真 | 第46-62页 |
| 4.1 光伏电池的建模与MPPT仿真 | 第46-52页 |
| 4.1.1 光伏电池MPPT仿真原理 | 第46页 |
| 4.1.2 光伏电池仿真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 | 第46-47页 |
| 4.1.3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流程 | 第47页 |
| 4.1.4 光伏电池MPPT的模糊算法 | 第47-48页 |
| 4.1.5 MPPT模糊控制系统SIMULINK仿真 | 第48-52页 |
| 4.1.6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2页 |
| 4.2 风力发电机的系统建模与对大功率点跟踪策略 | 第52-62页 |
| 4.2.1 风力发电机MPPT仿真原理 | 第52-53页 |
| 4.2.2 永磁发电机模型 | 第53-55页 |
| 4.2.3 风力发电系统MPPT算法模型及控制原理 | 第55-57页 |
| 4.2.4 垂直轴风力发电机MPPT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57-58页 |
| 4.2.5 系统仿真电路图的搭建 | 第58页 |
| 4.2.6 仿真结果 | 第58-60页 |
| 4.2.7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0-62页 |
| 第5章 控制器的测试与监控界面的设计 | 第62-70页 |
| 5.1 控制器电路图以及PCB电路板的设计 | 第62-65页 |
| 5.2 系统测试 | 第65-67页 |
| 5.3 系统监控界面的设计 | 第67-70页 |
| 第6章 总结与未来展望 | 第70-71页 |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70页 |
| 6.2 未来展望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 附录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导师简介 | 第76页 |
| 企业导师简介 | 第76-77页 |
| 作者简介 | 第77-78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