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舞蹈论文--中国舞蹈、舞剧论文--各种舞蹈论文--民间舞蹈、民族舞蹈论文--民间舞蹈论文--秧歌舞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沁源秧歌调查研究

中文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前言第13-15页
第一章 沁源秧歌的生存环境和形态第15-23页
    1.1 沁源县概况第15-16页
    1.2 沁源秧歌的历史源流及发展过程第16-17页
    1.3 沁源秧歌的艺术特征第17-20页
        1.3.1 结构简单曲调多样第17-18页
        1.3.2 题材丰富内容多变第18-19页
        1.3.3 与时俱进伴奏改革第19页
        1.3.4 三种形式表演生动第19-20页
    1.4 沁源秧歌的生存现状第20-23页
第二章 政府机构的主导保护——对沁源县文化馆的调查第23-41页
    2.1 沁源文化馆介绍第23-24页
        2.1.1 沁源县文化馆简介第23页
        2.1.2 组织机构和人员设置第23-24页
        2.1.3 运作模式第24页
    2.2 文化馆近些年针对沁源秧歌所作的工作情况第24-33页
        2.2.1 1993-2014年第25-28页
        2.2.2 重要事件跟踪调查第28-33页
    2.3 关于沁源秧歌传承人第33-38页
        2.3.1 传承人简介第34-35页
        2.3.2 传承工作情况第35-38页
    2.4 文化馆工作中的问题第38-41页
第三章 民间社团的拓展传承——对陈耿演义乐团的田野调查第41-50页
    3.1 乐团的组织构成第41-44页
        3.1.1 成员规模第41-43页
        3.1.2 师承关系第43-44页
    3.2 乐团的经济运作第44-45页
    3.3 乐团的演出概况第45-48页
        3.3.1 演出形式第45页
        3.3.2 演出现场田野调查第45-48页
    3.4 乐团发展现存的问题第48-50页
第四章 政府机构与民间社团各自在沁源秧歌传承保护中发挥的作用第50-58页
    4.1 两类团体的保护成果比较第50-52页
        4.1.1 成果项目第50-51页
        4.1.2 受众影响第51-52页
    4.2 两类团体在传承保护沁源秧歌中的优劣势第52-53页
        4.2.1 县文化馆第52-53页
        4.2.2 陈耿演义乐团第53页
    4.3 两类团体的融合借鉴第53-58页
        4.3.1 官民互助,乡俗礼仪显风采第54-55页
        4.3.2 官民互进,基础教育承大梁第55-56页
        4.3.3 官民互补,全民参与共发展第56-58页
第五章 关于沁源秧歌传承和保护的思考第58-61页
    5.1 从“让高雅音乐进校园”谈起第58-59页
    5.2 从“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谈起第59-61页
结语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4页
附录一 沁源秧歌传统经典曲调第64-67页
附录二 图片第67-6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9-70页
致谢第70-71页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71-72页
承诺书第72-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Windows操作系统病毒防护及性能维护工具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张家口绿色产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