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Compounds from Gochnatia decora (~*new compounds) | 第8-9页 |
Compounds from Cynanchum saccatum(~*new compounds) | 第9-13页 |
第一章 菊科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研究进展 | 第13-25页 |
1.1 前言 | 第13页 |
1.2 菊科植物中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类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 第13-23页 |
1.3 菊科植物中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的生物活性研究概况 | 第23-24页 |
1.3.1 抗炎活性 | 第23页 |
1.3.2 细胞毒性 | 第23页 |
1.3.3 抗血栓 | 第23页 |
1.3.4 抗血管生成 | 第23-24页 |
1.3.5 抗菌作用 | 第24页 |
1.3.6 其它活性 | 第24页 |
1.4 小结与展望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白菊木枝叶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25-47页 |
2.1 前言 | 第25页 |
2.2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第25-39页 |
2.2.1 新化合物的鉴定 | 第25-38页 |
2.2.2 已知化合物的鉴定 | 第38-39页 |
2.3 活性研究 | 第39-40页 |
2.4 实验部分 | 第40-47页 |
2.4.1 实验仪器 | 第40页 |
2.4.2 填料与试剂 | 第40页 |
2.4.3 植物来源 | 第40-41页 |
2.4.4 提取与分离 | 第41-42页 |
2.4.5 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 第42-44页 |
2.4.5.1 新化合物 | 第42-43页 |
2.4.5.2 已知化合物 | 第43-44页 |
2.4.6 抗炎活性研究 | 第44-47页 |
2.4.6.1 Griess法检测NO_2~-标准曲线制作 | 第44页 |
2.4.6.2 体外抑制NO生成活性筛选 | 第44-47页 |
第三章 西藏牛皮消根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47-121页 |
3.1 前言 | 第47页 |
3.2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第47-104页 |
3.2.1 新化合物的鉴定 | 第47-94页 |
3.2.2 已知化合物的鉴定 | 第94-104页 |
3.3 活性研究 | 第104-106页 |
3.4 实验部分 | 第106-121页 |
3.4.1 实验仪器 | 第106-107页 |
3.4.2 填料与试剂 | 第107页 |
3.4.3 植物来源 | 第107页 |
3.4.4 提取与分离 | 第107-108页 |
3.4.5 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 第108-118页 |
3.4.5.1 新化合物 | 第108-112页 |
3.4.5.2 已知化合物 | 第112-118页 |
3.4.6 酸水解和糖绝对构型分析 | 第118-119页 |
3.4.7 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 第119-121页 |
3.4.7.1 MTT实验 | 第119页 |
3.4.7.2 细胞凋亡检测 | 第119-121页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121-123页 |
致谢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