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感文化视域下孔子审美境界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6-11页 |
一、论文缘起与研究对象 | 第6-7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7-9页 |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9-11页 |
第一章 孔子审美境界生成之因及要素分析 | 第11-35页 |
第一节 孔子审美境界生成之因 | 第11-18页 |
一、文化背景 | 第11-13页 |
二、哲学基础 | 第13-15页 |
三、审美心理 | 第15-18页 |
第二节 孔子审美境界的要素分析 | 第18-35页 |
一、兴于诗:以“情”为本 | 第20-24页 |
二、立于礼:以“中”为度 | 第24-29页 |
三、成于乐:以“和”为美 | 第29-35页 |
第二章 孔子审美境界的三个层次 | 第35-55页 |
第一节 悦耳悦目:赏乐之乐、山水之乐 | 第36-41页 |
一、赏乐之乐 | 第37-39页 |
二、山水之乐 | 第39-41页 |
第二节 悦心悦意:学习之乐、交友之乐 | 第41-48页 |
一、学习之乐 | 第42-45页 |
二、交友之乐 | 第45-48页 |
第三节 悦志悦神:孔颜之乐、与点之乐 | 第48-55页 |
一、孔颜之乐 | 第49-51页 |
二、与点之乐 | 第51-55页 |
第三章 孔子审美境界历史影响和现代价值 | 第55-65页 |
第一节 孔子审美境界的历史影响 | 第55-60页 |
一、孟子之与民同乐 | 第55-57页 |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之乐 | 第57-58页 |
三、宋明理学家之孔颜乐处 | 第58-60页 |
第二节 孔子审美境界的理论价值、意义及启示 | 第60-65页 |
一、孔子审美境界的理论价值 | 第60-62页 |
二、孔子审美境界的现实意义及启示 | 第62-65页 |
结语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后记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