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明尼苏达被毛孢中的Helitron转座元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5页
    1.1 DNA转座子的分类第11-13页
        1.1.1 剪切-粘贴型DNA转座子第11-12页
        1.1.2 复制粘贴型DNA转座子第12-13页
    1.2 Helitron转座元件第13-22页
        1.2.1 Helitrons的简介第14-15页
        1.2.2 Helitrons的结构和编码特征第15-17页
        1.2.3 Helitrons的全基因组鉴定第17-19页
        1.2.4 Helitrons的转座机制第19-20页
        1.2.5 Helitrons的基因捕获第20-22页
    1.3 明尼苏达被毛孢第22-24页
        1.3.1 明尼苏达被毛孢简介第22-24页
        1.3.2 明尼苏达被毛孢的转座子第24页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4-25页
第二章 HmHeli1转座元件的序列及结构特征第25-31页
    2.1 实验数据第25页
    2.2 分析方法第25-26页
        2.2.1 H. minnesotensis中RepHel转座酶的筛选与鉴定第25页
        2.2.2 H. minnesotensis中RepHel转座酶的系统发育分析第25页
        2.2.3 Helitron的末端结构分析第25-26页
        2.2.4 RepHel转座酶的序列及结构特征分析第26页
    2.3 结果第26-29页
        2.3.1 H. minnesotensis包含两类Helitron转座元件第26-27页
        2.3.2 HmHeli1转座元件的近期扩张第27页
        2.3.3 HmHeli1属于Helitron2类别的转座元件第27-28页
        2.3.4 HmHeli1编码的转座酶的序列特征第28-29页
    2.4 讨论第29-31页
第三章 HmHeli1元件的从头预测第31-35页
    3.1 实验数据第31页
    3.2 方法第31-32页
        3.2.1 基于序列结构特征从头预测基因组中的HmHeli1元件第31页
        3.2.2 预测HmHeli1元件的验证第31-32页
    3.3 结果第32-34页
        3.3.1 基因组中自主和非自主的HmHeli1元件第32-33页
        3.3.2 部分HmHeli1元件含有多个 5′末端第33-34页
    3.4 讨论第34-35页
第四章 HmHeli1插入位点与基因捕获能力分析第35-39页
    4.1 数据第35页
    4.2 方法第35页
        4.2.1 HmHeli1插入位点分析第35页
        4.2.2 HmHeli1捕获基因情况分析第35页
    4.3 结果第35-38页
        4.3.1 HmHeli1插入位点的偏好性第35-36页
        4.3.2 HmHeli1转座对功能基因的影响第36-38页
        4.3.3 HmHeli1不具备主动捕获基因的能力第38页
    4.4 讨论第38-39页
第五章 真菌中自主的HmHeli1元件第39-45页
    5.1 数据第39页
    5.2 方法第39-40页
        5.2.1 真菌中RepHel蛋白的聚类分析第39页
        5.2.2 Cluster1转座酶的系统发育分析第39页
        5.2.3 HmHeli1元件通过水平转移在不同物种间迁移第39-40页
    5.3 结果第40-43页
        5.3.1 真菌中RepHel蛋白可以分为8类第40-42页
        5.3.2 HmHeli1元件主要存在于肉座菌目第42页
        5.3.3 HmHeli1元件的水平转移第42-43页
    5.4 讨论第43-45页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第45-48页
    6.1 讨论第45-46页
    6.2 结论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7页
附录第57-75页
致谢第75-76页
作者简介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惠州市大亚湾区招商引资政府作用研究
下一篇:通冠胶囊对冠心病PCI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