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创业板欺诈发行管制效果研究--基于欣泰电气等多案例分析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0-15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1.4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 2.1 创业板与欺诈发行概述 | 第15-16页 |
| 2.1.1 创业板的概念与功能 | 第15页 |
| 2.1.2 欺诈发行的定义与危害 | 第15-16页 |
| 2.2 上市公司违规情况综述 | 第16-18页 |
| 2.2.1 违规企业特征综述 | 第16-17页 |
| 2.2.2 违规动因综述 | 第17-18页 |
| 2.3 政府管制效果综述 | 第18-20页 |
| 2.3.1 市场效果反馈综述 | 第18-19页 |
| 2.3.2 上市公司效果反馈综述 | 第19页 |
| 2.3.3 中介机构效果反馈综述 | 第19-20页 |
| 3 欺诈发行管制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 3.1 欺诈发行理论基础 | 第20页 |
| 3.2 政府管制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 3.2.1 证券市场政府管制 | 第21页 |
| 3.2.2 证券市场法律管制 | 第21-22页 |
| 3.3 欺诈发行的政府管制情况介绍 | 第22-27页 |
| 3.3.1 创业板欺诈发行的法律管制情况 | 第23-25页 |
| 3.3.2 创业板欺诈发行的政府管制情况 | 第25-27页 |
| 4 案例分析 | 第27-47页 |
| 4.1 案例事件简介 | 第27-32页 |
| 4.1.1 欣泰电气 | 第27-28页 |
| 4.1.2 海联讯 | 第28-29页 |
| 4.1.3 万福生科 | 第29-30页 |
| 4.1.4 迪威视讯 | 第30-31页 |
| 4.1.5 案例综合情况列示 | 第31-32页 |
| 4.2 管制情况比较——管制者视角 | 第32-38页 |
| 4.2.1 对发行人管制情况对比 | 第33-35页 |
| 4.2.2 对保荐人管制情况对比 | 第35-36页 |
| 4.2.3 对会计师事务所管制情况对比 | 第36-37页 |
| 4.2.4 对其他相关当事人管制情况对比 | 第37-38页 |
| 4.3 政府管制效果——被管制者视角 | 第38-43页 |
| 4.3.1 发行人效果反馈 | 第38-41页 |
| 4.3.2 中介机构效果反馈 | 第41-43页 |
| 4.4 管制效果总述 | 第43-47页 |
| 4.4.1 案例纵向对比分析管制效果 | 第43-44页 |
| 4.4.2 案例横向对比分析管制效果 | 第44-45页 |
| 4.4.3 案例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 第45-47页 |
| 5 政府管制有效性改进建议 | 第47-51页 |
| 5.1 法律管制改进 | 第47-49页 |
| 5.1.1 加快《刑法》、《证券法》等高位法修订 | 第47页 |
| 5.1.2 渐进式推动“注册制” | 第47-48页 |
| 5.1.3 完善民事诉讼制度 | 第48页 |
| 5.1.4 完善现行赔付制度实施细则 | 第48-49页 |
| 5.2 政府管制改进 | 第49-51页 |
| 5.2.1 加强监管机构事前监督效率 | 第49页 |
| 5.2.2 加强监管机构事后监管效率 | 第49-51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 附录1 | 第58-59页 |
| 附录2 | 第59-62页 |
| 附录3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