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金属材料论文--钢论文--特种性能钢论文--耐热钢论文

新型奥氏体耐热铸钢合金设计和N/C比对其蠕变与凝固行为的影响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引言第13-15页
2 文献综述第15-52页
    2.1 汽车相关环保政策的发展和排气技术的革新第15-18页
    2.2 汽车排气系统热端部件用材料概述第18-22页
        2.2.1 排气系统热端部件的服役环境和失效形式第18-20页
        2.2.2 排气系统热端部件用新材料开发的性能要求第20-21页
        2.2.3 排气系统热端部件用材料的发展历程第21-22页
    2.3 奥氏体耐热钢的传统强化方法和机理第22-37页
        2.3.1 单相奥氏体强化第23-25页
        2.3.2 应变硬化第25-26页
        2.3.3 固溶强化第26-28页
        2.3.4 晶粒尺寸强化第28-30页
        2.3.5 析出相强化第30-37页
    2.4 奥氏体耐热铸钢的研究现状第37-47页
        2.4.1 HK/HP及其改性合金第37-41页
        2.4.2 CF8C-Plus合金第41-42页
        2.4.3 HERCUNITE系列合金第42-44页
        2.4.4 其它排气部件用奥氏体耐热铸钢第44-47页
    2.5 研究目的、内容与主要创新点第47-52页
        2.5.1 研究目的与内容第47-49页
        2.5.2 创新点第49-52页
3 研究方案第52-65页
    3.1 技术路线第52页
    3.2 成分设计第52-55页
    3.3 研究方法第55-65页
        3.3.1 合金冶炼与铸造第55-59页
        3.3.2 力学性能测试第59-60页
        3.3.3 显微组织表征第60-64页
        3.3.4 CALPHAD模拟计算第64-65页
4 Mo对奥氏体耐热铸钢组织与蠕变行为的影响第65-98页
    4.1 引言第65页
    4.2 实验结果第65-89页
        4.2.1 1000℃,50 MPa条件下的蠕变性能第65-69页
        4.2.2 铸态显微组织第69-76页
        4.2.3 蠕变断裂后的显微组织第76-88页
        4.2.4 热力学计算相图第88-89页
    4.3 分析讨论第89-96页
        4.3.1 Mo对铸态显微组织的影响第90-92页
        4.3.2 蠕变过程中的组织演变第92-94页
        4.3.3 Mo对1000℃,50 MPa条件下蠕变行为的影响第94-96页
    4.4 本章小结第96-98页
5 W对奥氏体耐热铸钢组织和蠕变行为的影响第98-130页
    5.1 引言第98-99页
    5.2 实验结果第99-121页
        5.2.1 1000℃,50 MPa条件下的蠕变性能第99-102页
        5.2.2 铸态显微组织第102-109页
        5.2.3 蠕变断裂后的显微组织第109-119页
        5.2.4 热力学计算相图第119-121页
    5.3 分析讨论第121-128页
        5.3.1 W对铸态显微组织的影响第122-124页
        5.3.2 蠕变过程中的组织演变第124-125页
        5.3.3 W对1000℃,50 MPa条件下蠕变行为的影响第125-128页
    5.4 本章小结第128-130页
6 高N奥氏体耐热铸钢的蠕变变形行为研究第130-157页
    6.1 引言第130页
    6.2 实验结果第130-150页
        6.2.1 1000℃,50 MPa条件下的蠕变性能第130-134页
        6.2.2 铸态显微组织第134-138页
        6.2.3 蠕变断裂后的显微组织第138-149页
        6.2.4 热力学计算相图第149-150页
    6.3 分析讨论第150-156页
        6.3.1 W对铸态显微组织的影响第151-152页
        6.3.2 蠕变过程中的组织演变第152-153页
        6.3.3 W对1000℃,50 MPa条件下蠕变行为的影响第153-156页
    6.4 本章小结第156-157页
7 新型奥氏体耐热铸钢的合金设计与铸态组织研究第157-178页
    7.1 引言第157-158页
    7.2 基于CALPHAD的合金成分设计第158-163页
        7.2.1 析出相含量的模拟计算第158-161页
        7.2.2 奥氏体基体C、N浓度的模拟计算第161-162页
        7.2.3 四种实验合金的热力学计算相图第162-163页
    7.3 实验结果第163-169页
        7.3.1 NbC/Nb(C,N)的形貌与三种组织模型的建立第163-165页
        7.3.2 δ铁素体和(Cr,Fe)_(23)C_6的形貌与分布第165-167页
        7.3.3 宏观晶粒组织第167-169页
    7.4 分析讨论第169-177页
        7.4.1 N/C比对Nb(C,N)形貌、分布和含量的影响第171-174页
        7.4.2 N/C比对富Cr相形貌、分布和含量的影响第174-175页
        7.4.3 N/C比对宏观晶粒尺寸和形貌的影响第175-176页
        7.4.4 CALPHAD方法的应用前景第176-177页
    7.5 本章小结第177-178页
8 新型奥氏体耐热铸钢的1000℃蠕变行为研究第178-217页
    8.1 引言第178页
    8.2 实验结果第178-204页
        8.2.1 1000℃,不同应力条件下的蠕变性能第178-181页
        8.2.2 蠕变断裂后的显微组织第181-189页
        8.2.3 蠕变过程中的位错组态和二次析出相第189-199页
        8.2.4 蠕变裂纹的形貌与分布第199-204页
    8.3 分析讨论第204-215页
        8.3.1 蠕变过程中的组织演变第204-207页
        8.3.2 蠕变应力对稳态蠕变速率的影响第207-209页
        8.3.3 1000℃,不同应力条件下的蠕变强化机制第209-212页
        8.3.4 1000℃,不同应力条件下蠕变断裂的失效机制第212-214页
        8.3.5 影响合金蠕变性能的主要因素第214-215页
    8.4 本章小结第215-217页
9 新型奥氏体耐热铸钢的凝固行为与组织控制研究第217-244页
    9.1 引言第217页
    9.2 实验结果第217-235页
        9.2.1 合金中各相的凝固顺序模拟计算第217-218页
        9.2.2 定向凝固糊状区的组织演变第218-227页
        9.2.3 糊状区不同凝固阶段枝晶间液相的成分第227-230页
        9.2.4 定向凝固稳态生长区的组织演变第230-232页
        9.2.5 DSC分析第232-235页
    9.3 分析讨论第235-242页
        9.3.1 NbC/Nb(C,N)、δ铁素体和(Cr,Fe)_(23)C_6的形成机制第236-239页
        9.3.2 三种模型合金的凝固路径第239-240页
        9.3.3 抽拉速率对3C2N合金凝固行为的影响第240-241页
        9.3.4 CALPHAD计算与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第241-242页
    9.4 本章小结第242-244页
10 工作展望第244-246页
11 结论第246-249页
参考文献第249-264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第264-269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269页

论文共2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钛基块体非晶合金及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
下一篇:Ti-V-Zr/Co储氢合金体系的热力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