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一、私募发债的法律特点和功能 | 第12-15页 |
(一) 私募债券的定义 | 第12-13页 |
(二) 私募发债的法律特点 | 第13-14页 |
1. 定向发行 | 第13页 |
2. 有限转让 | 第13页 |
3. 内部披露 | 第13-14页 |
(三) 私募发债的功能 | 第14-15页 |
二、我国私募发债法律制度框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5-26页 |
(一) 我国私募发债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 | 第15-20页 |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 | 第16页 |
·年修订的《公司法》和《证券法》 | 第16-17页 |
·年交易商协会发布《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非公开定向发行规则》 | 第17-20页 |
·年4 月交易商协会发布《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商后续管理工作指引》和《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指引》 | 第20页 |
(二) 我国私募发债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0-26页 |
1. 现行私募发债的法律规定层次偏低且相关概念界定模糊 | 第20-21页 |
2. 有关投资主体的规定存在问题 | 第21-23页 |
3. 发行主体的局限性 | 第23页 |
4. 对“发行方式”的规定过于模糊 | 第23-24页 |
5. 私募发债存在流动难题 | 第24页 |
6. 监管制度存在明显缺陷 | 第24-26页 |
三、境外对私募发债的制度和经验 | 第26-32页 |
(一) 境外有关私募发债的相关立法情况 | 第26-28页 |
1. 美国有关私募发债相关立法的情况 | 第26-27页 |
2. 英国有关私募发债的相关立法情况 | 第27页 |
3. 其他国家和地区有关私募发债的相关立法情况 | 第27-28页 |
(二) 美国私募债发行制度的具体内容方面 | 第28-31页 |
1. 发行条件 | 第28-29页 |
2. 发行程序 | 第29页 |
3. 发行有关单位 | 第29-30页 |
4. 发行债券时需制定的有关文件 | 第30页 |
5. 发行方式 | 第30-31页 |
6. 发行费用 | 第31页 |
(三) 有关私募发债的监管制度 | 第31-32页 |
1. 美国私募发债的监管制度 | 第31-32页 |
2. 英国私募发债的监管制度 | 第32页 |
四、完善我国私募发债法律制度的对策 | 第32-42页 |
(一) 明确规定“私募发债”的含义和法律属性 | 第32-33页 |
(二) 完善投资主体制度 | 第33-34页 |
(三) 扩大发行主体范围且明确界定发行方式 | 第34-35页 |
(四) 完善投资者利益保护机制 | 第35-37页 |
1.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 第35-36页 |
2. 完善反欺诈制度 | 第36-37页 |
3. 公平合理地保护不同投资者的利益 | 第37页 |
(五) 建立市场流动性机制 | 第37-38页 |
1. 建立包括投资主体和发行企业在内的私募发债流动平台和机制 | 第37页 |
2. 将私募债适时地转换为股权,增加其流动性 | 第37-38页 |
3. 发行企业提前赎回私募债 | 第38页 |
4. 将民间资本的投资行为转到私募发债的二级市场 | 第38页 |
(六) 完善监管制度 | 第38-42页 |
1. 建立适应我国的私募发债监管模式 | 第38页 |
2. 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在市场监管中的作用 | 第38-39页 |
3. 建立监管协调的机制 | 第39-40页 |
4. 制定统一的市场监管制度 | 第40页 |
5.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 第40-41页 |
6. 完善私募发债的风险控制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