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口腔科学论文--口腔矫形学论文--口腔正畸学论文

骨性Ⅱ类错(牙合)牙弓与基骨弓匹配性数学模型分析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缩略语/符号说明第10-11页
前言第11-14页
    研究现状、成果第11-12页
    研究目的、方法第12-14页
一、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牙弓与基骨弓形态的数学模型的建立第14-43页
    1.1 对象和方法第14-24页
        1.1.1 研究对象第14页
        1.1.2 研究方法第14-24页
    1.2 结果第24-30页
        1.2.1 上、下颌双侧尖牙、双侧磨牙区牙弓的宽度与深度第24页
        1.2.2 上、下颌双侧尖牙区、双侧第二磨牙区基骨弓的宽度与深度第24页
        1.2.3 建立描述骨性Ⅱ类错(牙合)牙弓形态的数学模型第24-26页
        1.2.4 建立描述骨性Ⅱ类错(牙合)基骨弓形态的数学模型第26-29页
        1.2.5 描述牙弓形态的Beta函数之拟合度分析第29页
        1.2.6 描述基骨弓形态的Beta函数之拟合度分析第29-30页
    1.3 讨论第30-42页
        1.3.1 样本的选择第30-32页
        1.3.2 相关研究中CBCT的意义第32-34页
        1.3.3 对牙弓形态与基骨弓形态的认识第34-35页
        1.3.4 参考标志点的选择第35-38页
        1.3.5 研究方法的确定第38-42页
    1.4 小结第42-43页
二、骨性Ⅱ类错(牙合)牙弓与基骨弓数学模型的匹配性分析第43-56页
    2.1 对象和方法第43-45页
        2.1.1 研究对象第43页
        2.1.2 研究方法第43-45页
    2.2 结果第45-50页
        2.2.1 骨性Ⅱ类错(牙合)Fa'点和Ba'点的相关关系第45-46页
        2.2.2 骨性Ⅱ类错(牙合)上下牙弓、基骨弓的相关关系第46页
        2.2.3 骨性Ⅱ类错(牙合)与个别正常(牙合)牙弓、基骨弓相关测量项目的比较第46-49页
        2.2.4 骨性Ⅱ类错(牙合)与个别正常(牙合)e值的比较第49-50页
    2.3 讨论第50-54页
        2.3.1 数学模型的分析与应用第50-51页
        2.3.2 本实验中Beta函数常量e值的计算与应用第51-52页
        2.3.3 骨性Ⅱ类错(牙合)牙弓与基骨弓的形态特征第52-53页
        2.3.4 骨性Ⅱ类错(牙合)牙弓与基骨弓的协调性分析第53-54页
    2.4 小结第54-56页
结论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2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62-63页
综述 骨性Ⅱ类错(牙合)牙弓与基骨弓形态的研究第63-79页
    综述参考文献第74-79页
致谢第79-81页
个人简历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TNIP的合成工艺优化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鼻高反应性疾病的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