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通信论文--数据通信论文--数据传输技术论文

CO-OFDM系统的关键技术及非线性损伤的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1页
   ·引言第13-14页
   ·单信道高速长距离光纤通信系统面临的问题第14-16页
     ·色度色散容忍度第14-15页
     ·偏振模式色散第15-16页
     ·光纤的非线性损伤第16页
   ·单信道高速长距离CO-OFDM光纤通信系统的研究现状第16-23页
     ·CO-OFDM的特点第18-19页
     ·CO-OFDM的关键技术第19-22页
     ·CO-OFDM信道非线性补偿的研究现状第22-23页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23-25页
 参考文献第25-31页
第二章 CO-OFDM系统基本原理第31-50页
   ·引言第31页
   ·OFDM数学描述第31-35页
     ·OFDM的调制解调第32-34页
     ·OFDM的DFT实现第34页
     ·循环前缀第34-35页
   ·CO-OFDM系统基本原理第35-43页
     ·CO-OFDM系统分类第36-38页
     ·RF调制模块第38-39页
     ·RTO上变频第39-41页
     ·OTR下变频第41-43页
     ·RF解调模块第43页
   ·CO-OFDM信道模型第43-44页
   ·CO-OFDM系统的基本参数第44-47页
     ·CP长度第45-46页
     ·映射码型第46-47页
     ·子载波数第47页
   ·本章小结第47页
 参考文献第47-50页
第三章 系统仿真及关键技术第50-76页
   ·引言第50页
   ·仿真平台的搭建第50-51页
   ·系统评价指标设计第51-59页
     ·Eb/No估计算法第51-52页
     ·基于OSNR的理论BER和Q因子第52-53页
     ·Eb/No算法仿真验证第53-59页
   ·同步第59-61页
     ·定时和频偏粗估计第60-61页
     ·频偏细估计第61页
   ·电域色散补偿(EDC)第61-66页
   ·信道估计第66-71页
     ·ASE噪声的影响第69-70页
     ·DGD补偿第70-71页
   ·相噪补偿第71-73页
   ·本章小结第73页
 参考文献第73-76页
第四章 非线性损伤的基本原理第76-96页
   ·引言第76页
   ·非线性效应基本原理第76-80页
     ·非线性效应产生机理第76-77页
     ·SPM第77-78页
     ·XPM第78页
     ·FWM第78-80页
   ·单模光纤中非线性效应的数学模型第80-81页
   ·CO-OFDM系统中光纤非线性效应的数学模型第81-83页
     ·SPM第82页
     ·XPM第82页
     ·FWM第82-83页
   ·非线性效应对CO-OFDM系统的影响第83-94页
     ·子载波数目的影响第85-87页
     ·无在线色散补偿系统的色散系数的影响第87-88页
     ·在线色散补偿系统的残余色散的影响第88-92页
     ·G-M非线性相位噪声第92-94页
   ·本章小结第94页
 参考文献第94-96页
第五章 非线性损伤的电域补偿算法第96-110页
   ·引言第96-97页
   ·基于部分载波填充的非线性补偿算法(PCF)第97-99页
   ·电域的非线性时域相位补偿(ENPC)第99-103页
     ·在线色散补偿系统第100-101页
     ·无在线色散补偿系统第101-103页
   ·基于色散和非线性相位的联合电域补偿(JCNPC)第103-108页
   ·本章小结第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0页
第六章 基于OPC的非线性损伤光域补偿算法第110-133页
   ·引言第110页
   ·OPC非线性补偿基本原理第110-112页
     ·OPC补偿原理第110-111页
     ·OPC补偿非线性Kerr损伤第111-112页
     ·OPC产生方式第112页
   ·中间OPC非线性补偿算法(Mid-OPC)第112-121页
     ·Mid-OPC补偿系统的Kerr损伤第114-119页
     ·Mid-OPC补偿Gordon-Mollenauer损伤第119-121页
   ·预OPC非线性补偿算法(Pre-OPC)第121-124页
   ·后OPC非线性补偿算法(Post-OPC)第124-127页
   ·OPC算法比较第127-129页
   ·本章小结第129-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3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33-135页
   ·论文工作与创新成果总结第133-134页
   ·今后工作展望第134-135页
致谢第135-13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6-137页
 已经发表或录用的论文第136-137页
 在审论文第13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国家科研项目第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宽带槽线天线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实现
下一篇:智能光网络中的管控技术与资源优化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