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解释、案例论文

商标获得显著性研究--以获得显著性认定标准为视角

摘要第2-5页
Abstract第5-7页
导言第10-17页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第10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0-14页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4页
    第四节 论文核心问题与结构安排第14-17页
第一章 商标获得显著性的典型案例分析及核心问题第17-25页
    第一节 商标获得显著性认定问题中的典型案例分析第17-20页
        一、“解百纳”案——使用主体的误认第17-18页
        二、“不差钱”案——使用方式的偏差第18-19页
        三、“Best buy”案——相关公众的忽视第19-20页
    第二节 商标获得显著性认定制度的核心问题第20-25页
        一、获得显著性认定中的商标使用的问题第21-23页
        二、获得显著性认定中相关公众的问题第23-25页
第二章 商标获得显著性认定的客观条件——商标使用的界定第25-40页
    第一节 使用主体第25-29页
        一、独占使用中主体的确定第26-27页
        二、许可使用中主体的确定第27-28页
        三、转让使用中主体的确定第28-29页
    第二节 使用方式第29-33页
        一、使用形式第29-31页
        二、使用时间第31-32页
        三、使用程度第32-33页
    第三节 整体认定第33-38页
        一、结合主商标使用第33-35页
        二、从标示的整体进行综合判断第35-36页
        三、标示具有非功能性第36-38页
    第四节 利益平衡第38-39页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商标获得显著性认定的主观条件——相关公众的认知情况第40-57页
    第一节 相关公众的理论基础第40-54页
        一、相关公众的认知心理学分析第41-52页
        二、相关公众的社会学分析第52-54页
    第二节 相关公众在实践中的具体适用第54-56页
        一、判断获得显著性的相关公众应该如何界定范围第55页
        二、如果已经选择了合适的相关群体,则其是否需要量化第55-56页
        三、相关公众量化对消费群体范围的影响第56页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四章 商标获得显著性的相关法律规定及司法建议第57-64页
    第一节 关于获得显著性的相关规定第57-61页
        一、美国关于商标获得显著性的规定第57-59页
        二、我国关于商标获得显著性的规定第59-61页
    第二节 商标获得显著性认定标准的行政与司法建议第61-64页
        一、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相结合第61-62页
        二、完善相关公众的理论体系第62页
        三、适度引进消费者问卷等社会调查取证制度第62-64页
结语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9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69-70页
致谢第7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绿色工业化评价标准高层装配式组合结构性能研究
下一篇:三叶片H型垂直轴风机尾流速度分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