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工程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机车车辆横向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机车车辆横向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C_0-C_0轴悬式机车概况 | 第14-16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16-17页 |
1.4.1 主要工作 | 第16页 |
1.4.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机车车辆稳定性研究方法及相关理论 | 第17-32页 |
2.1 共振理论 | 第17-18页 |
2.2 轮轨接触特性 | 第18-22页 |
2.2.1 法向接触问题 | 第19-20页 |
2.2.2 切向接触问题 | 第20-22页 |
2.3 线性稳定性 | 第22-28页 |
2.3.1 单轮对稳定性 | 第22-24页 |
2.3.2 机车车辆稳定性 | 第24-25页 |
2.3.3 线性稳定性评价方法 | 第25-27页 |
2.3.4 小结 | 第27-28页 |
2.4 非线性稳定性 | 第28-31页 |
2.4.1 非线性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2.4.2 多体系统动力学软件 | 第29-30页 |
2.4.3 非线性稳定性评价方法 | 第30-31页 |
2.4.4 小结 | 第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弹性定位单轮轴驱动系统的稳定性研究 | 第32-48页 |
3.1 动力学建模方法 | 第32-33页 |
3.1.1 牛顿-欧拉法 | 第32-33页 |
3.1.2 分析力学法 | 第33页 |
3.1.3 多刚体动力学法 | 第33页 |
3.2 弹性定位单轮轴驱动系统横向动力学模型 | 第33-36页 |
3.2.1 动力学模型描述 | 第33-34页 |
3.2.2 数学模型 | 第34-36页 |
3.3 稳定性分析 | 第36-41页 |
3.3.1 数值求解 | 第37-38页 |
3.3.2 解析求解 | 第38-41页 |
3.4 结构参数对系统临界速度的影响 | 第41-47页 |
3.4.1 踏面等效锥度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 第42页 |
3.4.2 轨距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3 轮对和牵引电机质量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4 轮对和牵引电机摇头转动惯量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5 弹簧定位刚度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3.4.6 定位跨距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 第46页 |
3.4.7 滚动圆名义半径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C_0-C_0轴悬式机车前后转向架横向稳定性对比 | 第48-67页 |
4.1 C_0-C_0轴悬式机车整车动力学模型 | 第48-52页 |
4.1.1 约束和自由度 | 第48-49页 |
4.1.2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 | 第49-50页 |
4.1.3 整车模型 | 第50-52页 |
4.2 前、后转向架的稳定性 | 第52-55页 |
4.2.1 线性稳定性分析 | 第52-53页 |
4.2.2 非线性稳定性分析 | 第53-55页 |
4.2.3 小结 | 第55页 |
4.3 结构参数对前后转向架稳定性的影响 | 第55-65页 |
4.3.1 踏面等效锥度对前后转向架稳定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4.3.2 轨距对前后转向架稳定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4.3.3 轮对和牵引电机质量对前后转向架稳定性的影响 | 第57-59页 |
4.3.4 轮对和牵引电机摇头转动惯量对前后转向架稳定性的影响 | 第59-61页 |
4.3.5 一系定位刚度对前后转向架稳定性的影响 | 第61-63页 |
4.3.6 一系定位跨距对前后转向架稳定性的影响 | 第63-64页 |
4.3.7 滚动圆半径对前后转向架稳定性的影响 | 第64-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