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现代传媒条件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导论第11-25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1-15页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5-17页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7-22页
    四、研究思路、创新之处及不足第22-24页
    五、研究方法第24-25页
第一章 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解析第25-39页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涵义第25-31页
        (一) 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第25-27页
        (二) 意识形态的定义第27-28页
        (三) 意识形态的功能第28-30页
        (四) 意识形态的本质第30-31页
    第二节 意识形态安全的涵义第31-39页
        (一) 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第32-33页
        (二) 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内容第33-34页
        (三) 意识形态安全的层次结构第34-35页
        (四) 意识形态安全的相关概念辨析第35-39页
第二章 中外意识形态安全理论分析第39-65页
    第一节 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理论的解读第39-45页
        (一) 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理论的演变第39-41页
        (二) 西方一些代表人物的意识形态理论观点第41-45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理论的阐释第45-56页
        (一)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涵义第46-49页
        (二)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阶段第49-51页
        (三)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二十世纪后的发展演变第51-54页
        (四)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启示第54-56页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安全观第56-65页
        (一) 毛泽东的意识形态安全观第57-59页
        (二) 邓小平的意识形态安全观第59-61页
        (三) 江泽民的意识形态安全观第61-62页
        (四) 胡锦涛的意识形态安全观第62-63页
        (五)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理论的新变化第63-65页
第三章 现代传媒与意识形态安全的关联性及其现状分析第65-80页
    第一节 现代传媒的产生及概念第65-71页
        (一) 现代传媒的界定第65-67页
        (二) 现代传媒的发展与本质第67-68页
        (三) 现代传媒的构成与特性第68-70页
        (四) 现代传媒的政治功能第70-71页
    第二节 现代传媒条件下意识形态的传播特点第71-72页
        (一) 信号与噪声并存第71-72页
        (二) 虚拟与现实共显第72页
        (三) 自由与责任模糊第72页
        (四) 单向与互动并行第72页
    第三节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新动向第72-77页
        (一) 蓄意炒作思想理论领域热点话题,放大经济社会热点问题第73-74页
        (二) 利用重要时间节点散布消极言论,借助历史事件滋事闹事第74-75页
        (三) 针对民族宗教问题实施分裂分化,攻击意识形态管控措施第75页
        (四) 极力鼓动非政府等组织干扰破坏,煽动民众情绪表达不满第75-76页
        (五) 企图借助国际热点事件影射我国,广泛制造散布错误论调第76-77页
    第四节 现代传媒条件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呈现的新特点第77-80页
        (一) 意识形态的进攻对象由重点拉拢变为全员渗透第77-78页
        (二) 意识形态的进攻渠道由封闭单一变为开放多样第78页
        (三) 意识形态的进攻手段由直接攻击变为无形潜入第78-80页
第四章 现代传媒运用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分析第80-99页
    第一节 现代传媒的运用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积极影响第80-82页
        (一) 现代传媒为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手段第80-81页
        (二) 现代传媒为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第81页
        (三) 现代传媒为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高效的工具手段第81-82页
        (四) 现代传媒为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创新的工作方法第82页
    第二节 现代传媒的运用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造成的新挑战第82-86页
        (一) 现代传媒增加了对民众思想的引导难度第83页
        (二) 现代传媒削弱了对社会舆论的控制力度第83-84页
        (三) 现代传媒降低了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维度第84-85页
        (四) 现代传媒加剧了西方价值体系的渗透力度第85-86页
    第三节 现代传媒条件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因素分析第86-99页
        (一) 外部因素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第86-91页
        (二) 国内因素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第91-96页
        (三) 主流意识形态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第96-99页
第五章 现代传媒条件下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应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第99-131页
    第一节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第99-105页
        (一)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多元文化的引领作用第100-102页
        (二) 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辐射功能第102-103页
        (三) 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第103-105页
    第二节 构筑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物质保障第105-107页
        (一) 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第105-106页
        (二) 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第106-107页
        (三) 尽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107页
    第三节 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第107-119页
        (一)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思想第108-110页
        (二)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第110-113页
        (三) 借助现代传媒增强意识形态传播的实效性第113-115页
        (四) 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力第115-117页
        (五) 不断优化意识形态外部坏境第117-119页
    第四节 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第119-124页
        (一) 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第121-122页
        (二) 加强适应现代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第122-123页
        (三) 注重意识形态先进性与层次性的统一第123-124页
    第五节 加强对现代传媒体系的监控和管理第124-131页
        (一) 应用技术手段在现代传媒上构筑信息海关第124-126页
        (二) 采用法律手段加强对现代传媒系统的监管第126-128页
        (三) 利用超常手段提升我国现代传媒的地位作用第128-129页
        (四) 发挥自身优势提高现代传媒的正面引导作用第129-131页
第六章 现代传媒条件下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制度机制的构建第131-139页
    第一节 建立舆情监控机制第131-133页
        (一) 舆情收集第132页
        (二) 舆情研判第132页
        (三) 舆情预警第132-133页
        (四) 舆情引导第133页
    第二节 建立风险评估机制第133-134页
        (一) 建立评估体系第133-134页
        (二) 规范评估标准第134页
        (三) 创新评估模式第134页
    第三节 建立安全监管机制第134-136页
        (一) 完善协作共管机制第135页
        (二) 建立媒体联动机制第135页
        (三) 规范审核发布制度第135页
        (四) 建立应急处置机制第135-136页
        (五) 建立网络行为监管机制第136页
        (六) 加强非政府组织力量建设第136页
    第四节 建立舆论宣传机制第136-139页
        (一) 明确主流舆论导向第137页
        (二) 建立合力宣传格局第137页
        (三) 实施舆论引导机制第137-139页
结语第139-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48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48-149页
致谢第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型Bi2Te3基复合热电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下一篇: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评价乳腺良恶性肿块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