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产业合作研究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一、国外理论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二、国内理论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8-20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0-21页 |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0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区域产业合作的相关理论 | 第21-27页 |
第一节 基于区域优势的合作理论 | 第21-22页 |
一、绝对优势理论 | 第21页 |
二、比较优势理论 | 第21-22页 |
三、要素禀赋理论 | 第22页 |
四、竞争优势理论 | 第22页 |
第二节 基于产业合作的相关理论 | 第22-24页 |
一、产业整合理论 | 第22-23页 |
二、产业集群理论 | 第23-24页 |
三、产业转移理论 | 第24页 |
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第24-27页 |
一、经济区理论 | 第24-25页 |
二、城市群理论 | 第25页 |
三、地域综合体理论 | 第25-26页 |
四、大市场理论 | 第26页 |
五、综合发展战略理论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江汉平原农业发展与合作研究 | 第27-40页 |
第一节 江汉平原农业发展现状 | 第27-32页 |
一、荆州市农业发展现状 | 第28-29页 |
二、荆门市农业发展现状 | 第29-30页 |
三、仙桃市农业发展现状 | 第30-31页 |
四、潜江市农业发展现状 | 第31-32页 |
五、天门市农业发展现状 | 第32页 |
第二节 江汉平原农业合作条件 | 第32-34页 |
一、拥有共同的农耕历史 | 第32-33页 |
二、共同推进农业现代化 | 第33页 |
三、共担促进中部崛起责任 | 第33-34页 |
第三节 基于区位商的农业合作重点分析 | 第34-37页 |
一、江汉平原农业区位商测度 | 第34-35页 |
二、对主要行业的测度 | 第35-37页 |
第四节 各地区农业合作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一、自然灾害较多 | 第37页 |
二、农田生态系统脆弱 | 第37-38页 |
三、农业投入不足 | 第38页 |
四、产业发展重点雷同 | 第38-39页 |
五、农业经营形式整体粗放 | 第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江汉平原工业发展与合作研究 | 第40-54页 |
第一节 江汉平原工业发展基础 | 第40-45页 |
一、荆州市工业发展现状 | 第41-42页 |
二、荆门市工业发展现状 | 第42-43页 |
三、仙桃市工业发展现状 | 第43-44页 |
四、潜江市工业发展现状 | 第44-45页 |
五、天门市工业发展现状 | 第45页 |
第二节 江汉平原工业合作条件 | 第45-47页 |
一、劳动力优势明显 | 第45-46页 |
二、建设湖北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要求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各地区工业合作潜力实证分析 | 第47-51页 |
一、产业同构系数的测度 | 第47-49页 |
二、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的测度 | 第49-51页 |
第四节 各地区工业合作存在的问题 | 第51-53页 |
一、产业层次较低 | 第51-52页 |
二、产业结构趋同 | 第52页 |
三、产业协同发展积极性不高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江汉平原服务业发展与合作研究 | 第54-64页 |
第一节 江汉平原服务业发展现状 | 第54-58页 |
一、荆州市服务业发展现状 | 第55-56页 |
二、荆门市服务业发展现状 | 第56页 |
三、仙桃市服务业发展现状 | 第56-57页 |
四、潜江市服务业发展现状 | 第57页 |
五、天门市服务业发展现状 | 第57-58页 |
第二节 各地区服务业合作条件 | 第58-60页 |
一、拥有共同的人文历史基础 | 第58页 |
二、文化旅游资源互补 | 第58-59页 |
三、物流交通便利 | 第59-60页 |
四、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 | 第60页 |
第三节 服务业合作实证分析 | 第60-61页 |
第四节 各地区服务业合作存在的问题 | 第61-63页 |
一、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偏低 | 第61-62页 |
二、市场化开放程度不高 | 第62页 |
三、基础设施重复建设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深化江汉平原产业合作的建议 | 第64-70页 |
第一节 明确城市功能定位 | 第64-65页 |
第二节 稳步推动产业一体化 | 第65-66页 |
第三节 共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 第66-67页 |
第四节 创新区域协调机制 | 第67-68页 |
第五节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 第68页 |
第六节 建立人才共享和激励机制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