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1-17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1-13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1页 |
1.2 病例选择 | 第11-1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3-17页 |
2.1 研究对象分组 | 第13页 |
2.2 干预措施 | 第13-14页 |
2.3 观察内容 | 第14页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4-15页 |
2.5 指标检测方法 | 第15-16页 |
2.6 统计学处理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第17-25页 |
1. 患者一般情况及均衡性分析 | 第17-19页 |
2. 疗效观察 | 第19-24页 |
2.1 中医证候积分疗效分析 | 第19-20页 |
2.2 心衰疗效分析 | 第20-21页 |
2.3 心功能疗效分析 | 第21页 |
2.4 血压疗效分析 | 第21-22页 |
2.5 血清NT-proBNP疗效分析 | 第22页 |
2.6 血浆Fib疗效分析 | 第22-23页 |
2.7 血清NT-ProBNP、血浆Fib浓度与HFpEF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23页 |
2.8 血清NT-ProBNP与血浆Fib相关性分析 | 第23页 |
2.9 超声检测指标分析 | 第23-24页 |
3. 安全性指标观察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第25-33页 |
1. 血清NT-proBNP与血浆Fib在HFpEF患者中的变化 | 第25-26页 |
1.1 血清NT-proBNP是诊断HFpEF重要的实验室指标 | 第25-26页 |
1.2 血浆Fib与易栓症形成的关系 | 第26页 |
2. 祖国医学对HFpEF的认识 | 第26-28页 |
2.1 古代文献对HFpEF病名的认识 | 第26-27页 |
2.2 中医各家对心衰病病因病机认识 | 第27-28页 |
3. 益心生脉颗粒组方依据 | 第28-29页 |
4. 益心生脉颗粒的组方原则、方药分析及其用药特点 | 第29-31页 |
4.1 组方思路 | 第29页 |
4.2 益心生脉颗粒的组方 | 第29页 |
4.3 益心生脉颗粒的配伍及其相关药理 | 第29-31页 |
5. 讨论 | 第31-32页 |
6. 安全性评价 | 第32页 |
7. 展望与不足 | 第32-33页 |
7.1 创新点 | 第32页 |
7.2 不足 | 第32-33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附件 | 第36-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文献综述 | 第43-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作者简历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