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0-12页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1-12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4页 |
1.4.1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2-13页 |
1.4.2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2章 融资租赁市场监管的相关理论 | 第14-16页 |
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4页 |
2.2 市场失灵理论 | 第14-15页 |
2.3 公共利益论 | 第15-16页 |
第3章 我国政府对融资租赁市场监管的现状 | 第16-23页 |
3.1 我国融资租赁市场监管的基本概况 | 第16-17页 |
3.2 我国融资租赁市场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7-19页 |
3.2.1 我国政府对融资租赁市场监管目标狭窄 | 第17页 |
3.2.2 我国政府市场监管权限不清 | 第17-18页 |
3.2.3 法律体系尚不完善 | 第18-19页 |
3.2.4 缺乏相关配套政策支持 | 第19页 |
3.3 成因分析 | 第19-23页 |
3.3.1 我国政府对融资租赁市场的认识不足 | 第20页 |
3.3.2 我国政府对融资租赁市场监管经营不足 | 第20-21页 |
3.3.3 我国融资租赁法律体系不健全 | 第21-22页 |
3.3.4 我国政府尚未引导租赁行业发挥内部监管职能 | 第22-23页 |
第4章 国际融资租赁市场监管的现状及启示 | 第23-28页 |
4.1 国际融资租赁市场监管现状描述 | 第23-25页 |
4.1.1 以美国为代表的产业监管现状 | 第23页 |
4.1.2 以欧洲为代表的产业监管现状 | 第23-24页 |
4.1.3 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产业监管现状 | 第24-25页 |
4.2 各国政府对融资租赁市场监管对我国的启示 | 第25-28页 |
4.2.1 制定长期的监管目标 | 第26页 |
4.2.2 选择多层次监管模式 | 第26页 |
4.2.3 完善的监管法律体系 | 第26页 |
4.2.4 监管部门间紧密沟通与合作 | 第26-28页 |
第5章 加强我国政府对融资租赁市场监管的建议 | 第28-32页 |
5.1 转变政府监管管理理念 | 第28-29页 |
5.1.1 借鉴国际监管模式为基准重置监管目标 | 第28页 |
5.1.2 明确政府规则制定者角色 | 第28页 |
5.1.3 制定具体发展路线 | 第28-29页 |
5.2 政府应规范融资租赁监管主体并寻求与市场机制的平衡 | 第29-30页 |
5.2.1 规范融资租赁监管主体 | 第29页 |
5.2.2 寻求政府监管与市场机制的平衡 | 第29-30页 |
5.3 政府应完善融资租赁市场监管的法律体系 | 第30-31页 |
5.3.1 加快推进融资租赁法 | 第30页 |
5.3.2 完善其他配套法律法规 | 第30-31页 |
5.4 强化配套政策支持力度 | 第31-32页 |
5.4.1 进一步加大对租赁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 第31页 |
5.4.2 积极推动建立融资租赁登记制度 | 第31页 |
5.4.3 加快融资租赁专业人才的培养 | 第31-3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35-36页 |
后记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