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一章 土壤中典型有机污染物赋存形态分类 | 第12-26页 |
1 土壤有机污染 | 第13-17页 |
1.1 土壤有机污染现状 | 第13页 |
1.2 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 | 第13-16页 |
1.3 有机污染物的生物效应 | 第16-17页 |
2 土壤中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 | 第17-21页 |
2.1 生物有效性的概念 | 第17-18页 |
2.2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生物有效性的评价方法 | 第18-20页 |
2.3 生物有效性与污染物的赋存形态 | 第20-21页 |
3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赋存形态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3.1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赋存形态分类 | 第21-23页 |
3.2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形态分析方法 | 第23页 |
3.3 存在问题 | 第23-24页 |
4 本论文研究目标及思路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土壤中多环芳烃形态分类及分析方法 | 第26-41页 |
1 实验部分 | 第27-29页 |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7-28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8页 |
1.3 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2 土壤中多环芳烃赋存形态分类及其环境学意义 | 第29-30页 |
3 连续提取法 | 第30-40页 |
3.1 萃取剂的选择 | 第30-35页 |
3.2 土水比 | 第35-36页 |
3.3 萃取方法 | 第36-39页 |
3.4 同位素示踪验证 | 第39-40页 |
4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土壤中多环芳烃形态分布的影响因素 | 第41-60页 |
1 实验部分 | 第41-44页 |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1-42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42-44页 |
1.3 分析方法 | 第44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4-58页 |
2.1 土壤性质的影响 | 第44-46页 |
2.2 污染物性质的影响 | 第46-47页 |
2.3 老化时间的影响 | 第47-49页 |
2.4 共存污染物的影响 | 第49-57页 |
2.5 土壤吸附点位与PAHs形态分布的关系 | 第57-58页 |
3. 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土壤中多环芳烃生物有效性与赋存形态的关系 | 第60-67页 |
1 实验部分 | 第60-62页 |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60-61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61页 |
1.3 分析方法 | 第61-62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62-66页 |
2.1 半透膜被动采样模拟生物有效性 | 第62-63页 |
2.2 盆栽小麦生物有效性 | 第63-66页 |
3 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67-70页 |
1 研究结论 | 第67-69页 |
1.1 土壤中多环芳烃赋存形态分类及分析方法的可行性 | 第67-68页 |
1.2 土壤中多环芳烃赋存形态分布的影响因素 | 第68页 |
1.3 土壤中多环芳烃生物有效性与赋存形态的关系 | 第68-69页 |
2 创新点 | 第69页 |
3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