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平顶山五矿概况 | 第17-33页 |
2.1 矿井基本情况 | 第17页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21页 |
2.2.1 地层 | 第17-20页 |
2.2.2 构造 | 第20-21页 |
2.3 水文地质概况 | 第21-24页 |
2.3.1 主要充水含水层 | 第21-22页 |
2.3.2 矿区主要隔水层 | 第22-23页 |
2.3.3 井田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 第23-24页 |
2.4 矿井突水因素分析 | 第24-26页 |
2.4.1 矿井充水水源 | 第24-25页 |
2.4.2 矿井充水通道 | 第25-26页 |
2.5 矿区岩溶发育规律 | 第26-33页 |
2.5.1 岩溶发育基本条件 | 第26-28页 |
2.5.2 岩溶发育的垂直分带性 | 第28-29页 |
2.5.3 岩溶发育的水平分带性 | 第29-33页 |
3 底板突水评价方法研究 | 第33-41页 |
3.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的介绍 | 第33-34页 |
3.1.1 模糊层次分析法 | 第33页 |
3.1.2 熵权法 | 第33-34页 |
3.2 基于FAHP—EWM的复合权重确定 | 第34-38页 |
3.3 地理信息系统 | 第38-39页 |
3.3.1 基本概念 | 第38页 |
3.3.2 功能及应用 | 第38-39页 |
3.3.3 GIS在底板突水评价中的应用 | 第39页 |
3.4 基于FAHP—EWM的煤层底板突水评价模型 | 第39-41页 |
4 突水因素的确定 | 第41-49页 |
4.1 矿井历年寒灰水害状况 | 第41-42页 |
4.1.1 典型寒灰突水事故 | 第42页 |
4.1.2 突水事故成因分析 | 第42页 |
4.2 研究区底板突水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46页 |
4.2.1 寒灰含水层 | 第42-44页 |
4.2.2 底板隔水层 | 第44-45页 |
4.2.3 断裂构造 | 第45-46页 |
4.3 煤层底板突水主控因素的确定 | 第46-49页 |
5 二1煤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 | 第49-77页 |
5.1 突水主控因素的数据获取 | 第49页 |
5.2 主控因素专题图的建立 | 第49-63页 |
5.2.1 寒灰含水层的水头压力 | 第49-53页 |
5.2.2 寒灰岩溶发育程度 | 第53-54页 |
5.2.3 有效隔水层的等效厚度 | 第54-57页 |
5.2.4 有效隔水层脆性岩厚度 | 第57-59页 |
5.2.5 断层分布特征 | 第59-63页 |
5.3 评价指标复合权重的确定 | 第63-66页 |
5.4 底板突水的“脆弱性指数法”评价 | 第66-73页 |
5.4.1 评价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66-67页 |
5.4.2 标准化专题图的绘制 | 第67-69页 |
5.4.3 底板突水危险性综合评价模型 | 第69页 |
5.4.4 底板突水脆弱性的分级划区 | 第69-72页 |
5.4.5 模型的检验与识别 | 第72-73页 |
5.5 脆弱性指数法与突水系数法的比较评价 | 第73-77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77-7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7页 |
6.2 建议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作者简历 | 第85-8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