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30页 |
| 1.1 除草剂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 1.2 异恶草酮简介 | 第11-13页 |
| 1.3 异恶草酮应用现状 | 第13-14页 |
| 1.4 微胶囊技术简介 | 第14-17页 |
| 1.4.1 微胶囊技术发展 | 第14-15页 |
| 1.4.2 微胶囊技术的应用概况 | 第15-17页 |
| 1.5 农药微胶囊剂概述 | 第17-19页 |
| 1.6 农药微胶囊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9-21页 |
| 1.7 农药微胶囊制备方法 | 第21-25页 |
| 1.7.1 化学法 | 第21-23页 |
| 1.7.2 物理法 | 第23页 |
| 1.7.3 物理化学法 | 第23-25页 |
| 1.8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技术路线 | 第25-30页 |
| 1.8.1 研究的主要目的与意义 | 第25-27页 |
| 1.8.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7-30页 |
| 第2章 实验设计及方法 | 第30-34页 |
|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30页 |
| 2.1.1 实验原料 | 第30页 |
| 2.1.2 实验仪器 | 第30页 |
| 2.2 实验原理 | 第30-31页 |
| 2.2.1 原位聚合原理 | 第30-31页 |
| 2.2.2 蜜胺-脲-甲醛共缩聚树脂为壁材的反应原理 | 第31页 |
| 2.3 异恶草酮微胶囊的制备 | 第31-32页 |
| 2.3.1 异恶草酮芯材的乳化实验 | 第31-32页 |
| 2.3.2 壁材的预聚实验 | 第32页 |
| 2.3.3 缩聚实验 | 第32页 |
| 2.4 异恶草酮微胶囊剂性能表征 | 第32-33页 |
| 2.4.1 测定微胶囊中的异恶草酮的含量及包埋率 | 第32页 |
| 2.4.2 微胶囊化过程的监测 | 第32-33页 |
| 2.4.3 微胶囊结构和表面形态的表征 | 第33页 |
| 2.4.4 微胶囊粒径大小及其分布的测定 | 第33页 |
| 2.4.5 微胶囊的缓释性能的测定 | 第33页 |
| 2.4.6 微胶囊的红外表征 | 第33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3章 乳化实验 | 第34-40页 |
| 3.1 乳化剂种类对微胶囊粒径的影响 | 第34-35页 |
| 3.2 乳化剂用量对微胶囊粒径的影响 | 第35-36页 |
| 3.3 乳化方式对微胶囊粒径的影响 | 第36页 |
| 3.4 搅拌速率对乳化效果的影响 | 第36-37页 |
| 3.5 乳化时间对乳化效果的影响 | 第37-38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 第4章 预聚实验 | 第40-44页 |
| 4.1 预聚反应pH值对微胶囊化的影响 | 第40页 |
| 4.2 预聚反应温度对微胶囊化的影响 | 第40-42页 |
| 4.3 预聚反应时间对微胶囊化的影响 | 第42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第5章 缩聚实验 | 第44-52页 |
| 5.1 芯皮比的影响 | 第44-46页 |
| 5.2 催化剂种类的影响 | 第46-47页 |
| 5.3 缩聚反应酸化时间的影响 | 第47-48页 |
| 5.4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49-52页 |
| 第6章 微胶囊剂产品缓释性能测定 | 第52-58页 |
| 6.1 微胶囊化过程表征 | 第52页 |
| 6.2 微胶囊的粒径大小及粒度分布 | 第52-53页 |
| 6.3 微胶囊的缓释性能和包埋率 | 第53-54页 |
| 6.4 微胶囊的红外光谱图 | 第54-55页 |
| 6.5 本章小结 | 第55-58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58-60页 |
| 致谢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 个人简历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