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塔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可行性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3页 |
1.1 水资源 | 第9页 |
1.2 洪水资源利用 | 第9-10页 |
1.3 水库调度 | 第10页 |
1.4 汛限水位动态控制国内外发展概况 | 第10-13页 |
第2章 工程背景 | 第13-20页 |
2.1 流域背景 | 第13页 |
2.2 气象特征 | 第13-14页 |
2.3 水文测站及基本资料 | 第14-15页 |
2.4 上游昌马水库概况及运行方式 | 第15-16页 |
2.5 双塔水库背景 | 第16-20页 |
2.5.1 概况 | 第16-18页 |
2.5.2 存在问题 | 第18-20页 |
第3章 论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0-23页 |
3.1 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3.2 双塔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现实意义 | 第21页 |
3.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3.3.1 水库现状防洪标准复核 | 第21页 |
3.3.2 汛期划分及汛限水位推求 | 第21-22页 |
3.3.3 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 | 第22页 |
3.3.4 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的风险分析 | 第22页 |
3.4 成果及展望 | 第22-23页 |
第4章 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理论 | 第23-33页 |
4.1 汛期分期理论 | 第23页 |
4.2 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的属性 | 第23-24页 |
4.3 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的理念与假定 | 第24-25页 |
4.4 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研究方法 | 第25-33页 |
4.4.1 汛期分期方法 | 第25-26页 |
4.4.2 汛限水位动态控制域设计理论方法 | 第26-27页 |
4.4.3 汛限水位动态控制方法 | 第27-29页 |
4.4.4 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的风险分析 | 第29-33页 |
第5章 防洪标准复核 | 第33-44页 |
5.1 洪水复核 | 第33-35页 |
5.2 设计洪水过程线 | 第35-37页 |
5.3 调洪演算 | 第37-43页 |
5.3.1 洪水标准 | 第37页 |
5.3.2 汛期防洪限制水位的确定 | 第37-38页 |
5.3.3 调洪原则 | 第38页 |
5.3.4 调洪计算中基本数据 | 第38-42页 |
5.3.5 调洪计算结果 | 第42页 |
5.3.6 成果分析 | 第42-43页 |
5.4 结论 | 第43-44页 |
第6章 汛期分期 | 第44-51页 |
6.1 成因分析法 | 第44页 |
6.2 数理统计法 | 第44-48页 |
6.3 模糊分析方法 | 第48-50页 |
6.4 与现行汛期划分进行比较 | 第50-51页 |
第7章 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 | 第51-57页 |
7.1 预泄能力约束法确定汛限水位动态控制范围 | 第51-52页 |
7.2 双塔水库动态汛限水位范围确定 | 第52-53页 |
7.2.1 有效预泄时间~ty的确定 | 第52页 |
7.2.2 预泄期内的来水量w' | 第52页 |
7.2.3 预见期内允许泄量q | 第52-53页 |
7.2.4 预泄期内的预泄水量w | 第53页 |
7.3 汛限水位动态控制——预蓄预泄法 | 第53-54页 |
7.3.1“预蓄预泄”法的基本公式 | 第53-54页 |
7.3.2“预蓄预泄”法的步骤 | 第54页 |
7.4 预泄回充法确定向下浮动汛限水位值 | 第54-56页 |
7.4.1 预泄回充法的基本原理公式 | 第55页 |
7.4.2 预泄回充法的步骤 | 第55-56页 |
7.5 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的原则 | 第56-57页 |
第8章 风险识别与分析 | 第57-60页 |
8.1 风险识别 | 第57页 |
8.2 风险分析 | 第57-60页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