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小说阅读的审美接受研究
| 致谢 | 第3-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9-16页 | 
|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一)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 (二)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内容 | 第11-14页 |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三、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6页 | 
| 第一章 接受美学的理论阐释 | 第16-20页 | 
| 一、接受美学的兴起和发展 | 第16-17页 | 
| 二、读者中心论的现代阐释 | 第17-18页 | 
| 三、接受美学方法论意义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当代小说的审美接受主体分析 | 第20-28页 | 
| 一、当代小说的接受主体特征 | 第20-23页 | 
| (一)小说阅读式微的现状 | 第20-21页 | 
| (二)接受主体的变异 | 第21-23页 | 
| 二、当代小说的读者群体分析 | 第23-28页 | 
| (一)大众读者群对当代小说的接受 | 第23-25页 | 
| (二)文学批评界对当代小说的接受 | 第25-28页 | 
| 第三章 当代小说的接受模式的变化分析 | 第28-39页 | 
| 一、接受语境的变化 | 第28-30页 | 
| (一)生活方式的转变 | 第28-29页 | 
| (二)网络文化的兴起 | 第29-30页 | 
| 二、接受方式的变化 | 第30-33页 | 
| (一)阅读领域的“数字革命” | 第30-32页 | 
| (二)视觉感知与文字阅读的共读时代 | 第32-33页 | 
| (三)浅阅读与微阅读的流行 | 第33页 | 
| 三、接受媒介的新途径 | 第33-37页 | 
| (一)小说的影视改编热潮 | 第33-35页 | 
| (二)文学评价机制的推动 | 第35-36页 | 
| (三)畅销书机制的推广 | 第36-37页 | 
| 四、审美距离的变化 | 第37-39页 | 
| (一)由“静观”走向互动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当代小说的审美接受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 第39-51页 | 
| 一、作家身份变革 | 第39-41页 | 
| (一)作家身份的娱乐化 | 第39-40页 | 
| (二)作家身份的世俗化 | 第40-41页 | 
| 二、媒体功能的改变 | 第41-44页 | 
| (一)文学事件的制造者 | 第41-42页 | 
| (二)文学批评的主导者 | 第42-43页 | 
| (三)文学生产的助推器 | 第43-44页 | 
| 三、审美风貌的变迁 | 第44-51页 | 
| (一)速效刺激的感官欲望成为卖点 | 第44-45页 | 
| (二)世俗化与通俗化并行审美倾向 | 第45-47页 | 
| (三)类型化创作迎合接受者阅读趣味 | 第47页 | 
| (四)模式化的文学结构认同大众文化 | 第47-48页 | 
| (五)小说文本的影视化趋向 | 第48-51页 | 
| 结语 | 第51-5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