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7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1.2.1 国外对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机理、方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1-14页 |
1.2.2 国内外耦合模型的研究现状及模型简介 | 第14-19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4 模型的选用及该模型的简介 | 第21-27页 |
1.4.1 模型的概述 | 第21页 |
1.4.2 模型的结构和原理 | 第21-27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7-45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7-28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7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27-28页 |
2.2 气象水文概况 | 第28-30页 |
2.2.1 气候气象 | 第28-29页 |
2.2.2 水文条件 | 第29-30页 |
2.3 地表属性概况 | 第30-32页 |
2.3.1 土壤类型 | 第30-31页 |
2.3.2 土地利用 | 第31-32页 |
2.4 地质概况 | 第32-37页 |
2.4.1 地层 | 第32-36页 |
2.4.2 构造 | 第36-37页 |
2.5 水文地质概况 | 第37-40页 |
2.5.1 含水岩组划分 | 第37-39页 |
2.5.2 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 | 第39页 |
2.5.3 浅层地下水的动态特征 | 第39-40页 |
2.6 研究区近年来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 第40-45页 |
2.6.1 研究区内主要用水需求 | 第40-42页 |
2.6.2 研究区内水资源量及开发现状 | 第42-45页 |
第3章 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型构建 | 第45-54页 |
3.1 概念模型 | 第45-48页 |
3.1.1 地表水概念模型 | 第45-47页 |
3.1.2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47-48页 |
3.2 数学模型 | 第48-49页 |
3.2.1 地表水数学模型 | 第48-49页 |
3.2.2 地下水数学模型 | 第49页 |
3.3 数值模型 | 第49-54页 |
3.3.1 地表水参数分区及参数值确定 | 第49-51页 |
3.3.2 地下水参数分区及参数值确定 | 第51-52页 |
3.3.3 地表水与地下水模型的耦合 | 第52-54页 |
第4章 耦合模型的识别验证及应用 | 第54-74页 |
4.1 模型所需基础数据及数据来源 | 第54-55页 |
4.2 地表水模型的识别与验证 | 第55-57页 |
4.3 地下水模型稳定流的识别验证 | 第57-61页 |
4.4 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型的识别验证 | 第61-67页 |
4.4.1 耦合模型的地表水识别验证结果 | 第61-63页 |
4.4.2 耦合模型地下水非稳定流模拟识别验证结果 | 第63-67页 |
4.5 模型的应用 | 第67-74页 |
4.5.1 研究区内城镇化对流域产流量的影响研究 | 第68-69页 |
4.5.2 研究区闸坝修建对流域产流量的影响研究 | 第69-74页 |
第5章 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分析 | 第74-83页 |
5.1 研究区水资源储量变化 | 第74-76页 |
5.2 研究区河道径流的成分分析 | 第76-77页 |
5.3 研究区土壤带和地下水之间的水量转换 | 第77-78页 |
5.4 研究区河流与地下水之间的水量转换 | 第78-80页 |
5.5 研究区水均衡分析 | 第80-8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7页 |
6.1 结论 | 第83-85页 |
6.2 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及研究成果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