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7页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30页 |
1 PRRSV病原学特点 | 第11-15页 |
1.1 PRRSV分类 | 第11-12页 |
1.2 理化性质 | 第12-13页 |
1.3 抗原性 | 第13-14页 |
1.4 体外培养特性 | 第14-15页 |
2 PRRSV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5-22页 |
2.1 基因组结构与功能 | 第15-17页 |
2.2 基因组编码的蛋白与功能 | 第17-22页 |
3 基因变异及重组机制 | 第22-27页 |
3.1 5'UTR及 3' UTR的变异 | 第22页 |
3.2 非结构蛋白编码区的变异 | 第22-23页 |
3.3 结构蛋白编码区的变异 | 第23页 |
3.4 基因重组 | 第23-27页 |
4 PRRS诊断方法 | 第27-30页 |
4.1 血清学诊断方法 | 第27-28页 |
4.2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 第28-30页 |
试验一 2014-2015年河南省PRRSV的分子检测及NSP2、ORF5基因变异分析 | 第30-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52页 |
3 讨论 | 第52-55页 |
试验二 4株HP-PRRSV毒株的分离与鉴定 | 第55-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0页 |
3 讨论 | 第60-61页 |
试验三 HP-PRRSV毒株HENZK-1和HENPDS-2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 第61-7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3-76页 |
3 讨论 | 第76-78页 |
试验四 PRRSV类NADC30毒株HENXX-1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 第78-9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9-8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0-92页 |
3 讨论 | 第92-94页 |
全文总结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8页 |
附:作者读研期间发表文章 | 第108-109页 |
ABSTRACT | 第109-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