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兴安岭及张广才岭地区黄菠萝基因资源收集及繁殖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1 绪论 | 第10-15页 |
| 1.1 引言 | 第10页 |
| 1.2 林木种质资源保存 | 第10-12页 |
| 1.2.1 林木种质资源保存的意义 | 第10-11页 |
| 1.2.2 林木种质资源保存的方法 | 第11-12页 |
| 1.3 黄菠萝树种资源现状及相关研究 | 第12-15页 |
| 1.3.1 黄菠萝树种特性及其价值 | 第12-13页 |
| 1.3.2 黄菠萝资源现状 | 第13页 |
| 1.3.3 黄菠萝研究现状及展望 | 第13-15页 |
| 2 黄菠萝种质资源收集及优良种源、家系选择研究 | 第15-40页 |
| 2.1 天然黄菠萝优树选择标准的研究 | 第15-18页 |
| 2.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 第15页 |
| 2.1.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5-16页 |
| 2.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6-18页 |
| 2.2 黄菠萝不同种源种子性状变异研究 | 第18-21页 |
| 2.2.1 研究材料 | 第18页 |
| 2.2.2 不同黄菠萝优树种子性状的测定 | 第18页 |
| 2.2.3 结果与分析 | 第18-21页 |
| 2.3 黄菠萝实生苗繁育技术 | 第21-29页 |
| 2.3.1 采种 | 第21-22页 |
| 2.3.2 种子贮藏 | 第22页 |
| 2.3.3 种子处理 | 第22页 |
| 2.3.4 播种 | 第22-23页 |
| 2.3.5 田间管理 | 第23页 |
| 2.3.6 起苗与越冬 | 第23页 |
| 2.3.7 关于播种量与育苗密度对苗木质量的影响 | 第23-29页 |
| 2.3.8 苗木初步分级 | 第29页 |
| 2.4 1、2年生黄菠萝不同种源子代苗期生长表现 | 第29-33页 |
| 2.4.1 材料与方法 | 第29页 |
| 2.4.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3页 |
| 2.5 10年生黄菠萝种源、家系变异及选择研究 | 第33-38页 |
| 2.5.1 材料和方法 | 第33-34页 |
| 2.5.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 2.6 小结 | 第38-40页 |
| 3 黄菠萝的无性繁殖技术研究 | 第40-48页 |
| 3.1 黄菠萝组织培养技术 | 第40-42页 |
| 3.1.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40-41页 |
| 3.1.2 实验结果 | 第41-42页 |
| 3.2 黄菠萝嫁接技术的研究 | 第42-44页 |
| 3.2.1 嫁接试验的方法和材料 | 第42-43页 |
| 3.2.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4页 |
| 3.3 黄菠萝嫩枝扦插技术的研究 | 第44-47页 |
| 3.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 3.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 3.4 小结 | 第47-48页 |
| 4 黄菠萝基因评比、保存林营造技术 | 第48-53页 |
| 4.1 基因评比、保存林地点的选择 | 第48页 |
| 4.2 基因评比保存林适宜立地条件选择 | 第48-49页 |
| 4.3 基因评比、保存林造林密度的确定 | 第49页 |
| 4.4 基因评比、保存林造林前的准备工作 | 第49页 |
| 4.4.1 清林 | 第49页 |
| 4.4.2 整地 | 第49页 |
| 4.5 植苗造林 | 第49-50页 |
| 4.5.1 苗木包装运输 | 第49-50页 |
| 4.5.2 植苗时间与栽植方法 | 第50页 |
| 4.6 幼林抚育 | 第50-51页 |
| 4.6.1 幼林抚育年限和次数 | 第50页 |
| 4.6.2 幼林抚育时期 | 第50页 |
| 4.6.3 幼林抚育方法和质量标准 | 第50-51页 |
| 4.7 基因评比、保存林建设 | 第51-52页 |
| 4.7.1 林口青山基因评比、保存林 | 第51页 |
| 4.7.2 江山娇实验林场基因评比、保存林 | 第51-52页 |
| 4.8 小结 | 第52-53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讨论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