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2页 |
1.1.1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 第8-9页 |
1.1.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 第9-10页 |
1.1.3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现状 | 第10-11页 |
1.1.4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3.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 | 第13-14页 |
1.3.2 技术创新方面 | 第14-15页 |
1.3.3 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系方面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论文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1 技术创新理论与方法 | 第19-20页 |
2.1.1 技术创新概念 | 第19页 |
2.1.2 技术创新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19-20页 |
2.2 系统动力学方面 | 第20-25页 |
2.2.1 系统动力学概述 | 第20页 |
2.2.2 系统动力学特点 | 第20-21页 |
2.2.3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描述 | 第21-22页 |
2.2.4 系统动力学建模过程 | 第22-23页 |
2.2.5 系统动力学方法的应用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关系模型 | 第25-34页 |
3.1 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5-28页 |
3.1.1 技术创新的资源投入方面 | 第25-26页 |
3.1.2 技术创新的产出与产业水平方面 | 第26-27页 |
3.1.3 技术创新环境与政策方面 | 第27-28页 |
3.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31页 |
3.2.1 科技投入与产出方面 | 第29页 |
3.2.2 发展环境及政策方面 | 第29-31页 |
3.3 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关系模型构建 | 第31-34页 |
第四章 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互动模型仿真分析 | 第34-60页 |
4.1 数据的收集 | 第34-37页 |
4.1.1 数据收集与来源 | 第34-35页 |
4.1.2 数据的基本处理 | 第35-37页 |
4.2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 第37-45页 |
4.2.1 建模思路 | 第37-39页 |
4.2.2 子系统分析 | 第39-40页 |
4.2.3 动力因素间的因果关系分析 | 第40-44页 |
4.2.4 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互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流图 | 第44-45页 |
4.3 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设置 | 第45-48页 |
4.3.1 基本参数值估计 | 第45-46页 |
4.3.2 模型初始方程 | 第46-48页 |
4.4 系统动力学模型检验 | 第48-50页 |
4.4.1 单位一致性检验与结构一致性检验 | 第48页 |
4.4.2 有效性检验 | 第48-50页 |
4.5 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 | 第50-60页 |
4.5.1 模型主要变量的基本仿真 | 第50-54页 |
4.5.2 仿真控制敏感性仿真 | 第54-60页 |
第五章 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策略建议 | 第60-64页 |
5.1 明确政府的引导作用和政策机制 | 第60-61页 |
5.1.1 构建差异性的区域技术创新发展体系 | 第60-61页 |
5.1.2 以技术创新的持续性投入优化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 | 第61页 |
5.1.3 构建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高地 | 第61页 |
5.2 制定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划 | 第61-62页 |
5.2.1 提升产业集群相关度 | 第61-62页 |
5.2.2 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 第62页 |
5.3 企业主动深度融入区域产业创新集群 | 第62-64页 |
5.3.1 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力度 | 第62-63页 |
5.3.2 营造企业技术创新氛围 | 第63-6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论文研究总结 | 第64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69-70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