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S技术的甘南州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定义 | 第12页 |
·生态环境评价的重要性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 第15-21页 |
·生态环境评价理论 | 第15-17页 |
·生态环境评价 | 第15页 |
·生态环境评价的类型 | 第15-16页 |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 | 第16-17页 |
·3S技术原理及应用 | 第17-21页 |
·遥感技术(RS)概述 | 第17-18页 |
·全球定位系统(GPS)概述 | 第18-19页 |
·地理信息系统(GIS)概述 | 第19-21页 |
第三章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21-25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1-22页 |
·研究目标 | 第22-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基于遥感技术提取相关信息 | 第23页 |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体系 | 第23-24页 |
·评价单元的确立 | 第24页 |
·基于3S技术的甘南州生态环境评价研究 | 第24-25页 |
第四章 数据的获取和简介 | 第25-29页 |
·应用遥感技术提取土地利用信息 | 第26页 |
·土地退化数据 | 第26-27页 |
·水系图和水资源量数据 | 第27-28页 |
·环境质量数据 | 第28-29页 |
第五章 基于栅格级评价单元的甘南州生态环境评价 | 第29-45页 |
·评价单元划分 | 第29页 |
·评价体系框架 | 第29-32页 |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 | 第29页 |
·生物丰度指数 | 第29-30页 |
·植被覆盖度指数 | 第30-31页 |
·水网密度指数 | 第31页 |
·土地退化指数 | 第31-32页 |
·环境质量指数 | 第32页 |
·生态环境状况分级等级 | 第32-33页 |
·甘南州2009年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 第33-34页 |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 第33-34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34页 |
·各项指标空间数据的生成 | 第34-44页 |
·生物丰度指数的空间数据 | 第34-35页 |
·植被覆盖度指数的空间数据 | 第35-36页 |
·土地退化指数的空间数据 | 第36-38页 |
·水网密度指数的空间数据 | 第38-42页 |
·环境质量指数的空间数据 | 第42-44页 |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计算 | 第44-45页 |
第六章 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45-55页 |
·生物丰度指数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植被覆盖度指数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47-48页 |
·水网密度指数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土地退化指数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50-51页 |
·环境质量指数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51页 |
·生态环境质量状况(EI)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51-55页 |
·甘南州生态环境状况分级 | 第53-55页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第55-57页 |
·总结 | 第55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55-56页 |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