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5页 |
1.1 基于能量转移的化学发光分析体系研究概述 | 第9-13页 |
1.1.1 基于能量转移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 | 第9页 |
1.1.2 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的原理 | 第9页 |
1.1.3 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 | 第9-13页 |
1.2 介孔二氧化硅在发光领域的应用 | 第13-16页 |
1.2.1 介孔二氧化硅 | 第13页 |
1.2.2 介孔二氧化硅在各领域中的应用 | 第13-16页 |
1.3 氧化石墨烯类纳米材料在分析传感中的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1.3.1 氧化石墨烯类纳米材料在荧光传感器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1.3.2 氧化石墨烯类纳米材料在化学发光传感器中的应用 | 第17页 |
1.3.3 氧化石墨烯类纳米材料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 | 第17页 |
1.3.4 氧化石墨烯类纳米材料在比色传感器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1.4 miRNA的检测研究方法 | 第18-23页 |
1.4.1 基于扩增信号放大检测miRNA | 第19-22页 |
1.4.2 基于纳米材料或纳米技术结合其他方法检测miRNA | 第22页 |
1.4.3 其他技术应用于检测miRNA | 第22-23页 |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3-25页 |
第2章 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化学发光信号放大体系及miRNA检测研究 | 第25-35页 |
2.1 前言 | 第25-2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6-28页 |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6-27页 |
2.2.2 实验步骤 | 第27-2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8-34页 |
2.3.1 三重信号放大化学发光生物传感策略 | 第28-30页 |
2.3.2 基于介孔二氧化硅传感平台的构建及表征 | 第30-32页 |
2.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32页 |
2.3.4 miRNA-21 的检测 | 第32-33页 |
2.3.5 干扰实验 | 第33页 |
2.3.6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33-34页 |
2.4 总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基于氧化石墨烯量子点和荧光素间能量转移的化学发光平台构建 | 第35-43页 |
3.1 前言 | 第35-3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6-37页 |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6-37页 |
3.2.2 实验步骤 | 第3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2页 |
3.3.1 含GOQD体系的化学发光特性 | 第37-38页 |
3.3.2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38-39页 |
3.3.3 4-硝基苯酚的检测 | 第39-40页 |
3.3.4 干扰实验 | 第40页 |
3.3.5 化学发光反应机理探讨 | 第40-42页 |
3.3.6 实际样品分析 | 第42页 |
3.4 结论 | 第42-43页 |
第4章 一种Turn-on型化学发光体系的构建及高灵敏度检测谷胱甘肽 | 第43-52页 |
4.1 前言 | 第43-4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4-45页 |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4-45页 |
4.2.2 实验步骤 | 第4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1页 |
4.3.1 含谷胱甘肽体系的化学发光特性 | 第45-46页 |
4.3.2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46-47页 |
4.3.3 GSH对GO还原的条件优化 | 第47-48页 |
4.3.4 谷胱甘肽的检测 | 第48-49页 |
4.3.5 干扰实验 | 第49页 |
4.3.6 可能的化学发光机理 | 第49-50页 |
4.3.7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50-51页 |
4.4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