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黑豆的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1.1 黑豆的资源分布 | 第10页 |
1.1.2 黑豆的营养成分 | 第10-11页 |
1.1.3 黑豆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及其功能 | 第11页 |
1.1.4 黑豆的开发与应用 | 第11-12页 |
1.2 多糖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1 多糖的来源与分布 | 第12页 |
1.2.2 多糖的提取、分离和纯化 | 第12-13页 |
1.2.2.1 多糖的提取 | 第12-13页 |
1.2.2.2 多糖的分离和纯化 | 第13页 |
1.2.3 多糖的结构分析 | 第13-14页 |
1.2.4 多糖的生物活性 | 第14-15页 |
1.2.4.1 免疫调节活性 | 第14页 |
1.2.4.2 抗氧化活性 | 第14-15页 |
1.2.4.3 抗肿瘤活性 | 第15页 |
1.2.4.4 其他生物活性 | 第15页 |
1.3 本文研究概述 | 第15-16页 |
1.3.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2页 |
第二章 黑豆多糖的提取条件优化 | 第22-32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2.2.1 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22-23页 |
2.2.2 黑豆多糖的提取 | 第23页 |
2.2.3 试验设计 | 第23-24页 |
2.2.3.1 单因素试验设计 | 第23页 |
2.2.3.2 Box-Behnken(BB)试验设计 | 第23-24页 |
2.2.3.3 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 第2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4-30页 |
2.3.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4-27页 |
2.3.1.1 液料比对粗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第24-25页 |
2.3.1.2 提取时间对粗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第25页 |
2.3.1.3 提取温度对粗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第25-26页 |
2.3.1.4 提取次数对粗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2.3.2 BBD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7-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2页 |
第三章 黑豆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32-39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3.2.1 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32页 |
3.2.2 试验方法 | 第32-34页 |
3.2.2.1 DEAE-纤维素色谱法初步分离 | 第32-33页 |
3.2.2.2 Sepharose CL-4B琼脂糖凝胶柱层析法进一步纯化 | 第33页 |
3.2.2.3 多糖组分的纯度鉴定和分子量测定 | 第33-3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4-37页 |
3.3.1 粗多糖的DEAE-纤维素柱层析 | 第34页 |
3.3.2 多糖组分F-1和F-2的Sepharose CL-4B琼脂糖凝胶柱层析 | 第34-35页 |
3.3.3 多糖组分BSPS-1、BSPS-2和BSPS-3的纯度鉴定和分子量测定 | 第35-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第四章 黑豆多糖的结构鉴定 | 第39-58页 |
4.1 引言 | 第39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4.2.1 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39-40页 |
4.2.2 紫外光谱分析 | 第40页 |
4.2.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0页 |
4.2.4 单糖组分分析 | 第40页 |
4.2.5 甲基化反应及GC-MS分析 | 第40-41页 |
4.2.6 核磁共振分析 | 第4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1-55页 |
4.3.1 BSPS-1、BSPS-2和BSPS-3的紫外吸收光谱图分析 | 第41-42页 |
4.3.2 BSPS-1、BSPS-2和BSPS-3的红外光谱图分析 | 第42-43页 |
4.3.3 BSPS-1、BSPS-2和BSPS-3的单糖组分分析 | 第43-45页 |
4.3.4 BSPS-1和BSPS-3的甲基化与GC-MS分析 | 第45页 |
4.3.5 BSPS-1和BSPS-3的核磁共振图谱分析 | 第45-55页 |
4.3.5.1 BSPS-1的核磁共振图谱分析 | 第45-50页 |
4.3.5.2 BSPS-3的核磁共振分析 | 第50-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第五章 黑豆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其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58-70页 |
5.1 引言 | 第58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58-61页 |
5.2.1 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58-59页 |
5.2.2 黑豆多糖组分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第59-60页 |
5.2.2.1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活性的测定 | 第59页 |
5.2.2.2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测定 | 第59-60页 |
5.2.3 黑豆多糖的护肝活性测定 | 第60-61页 |
5.2.3.1 动物试验分组与设计 | 第60页 |
5.2.3.2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第60页 |
5.2.3.3 统计分析 | 第60-6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1-66页 |
5.3.1 黑豆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 第61-62页 |
5.3.1.1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活性 | 第61页 |
5.3.1.2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 第61-62页 |
5.3.2 黑豆多糖对CCl_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62-66页 |
5.3.2.1 黑豆多糖对小鼠体重和肝脏指数的影响 | 第62-63页 |
5.3.2.2 黑豆多糖对小鼠血清中ALT、AST和AKP的影响 | 第63-64页 |
5.3.2.3 黑豆多糖对小鼠肝组织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64-65页 |
5.3.2.4 黑豆多糖对小鼠肝组织中MDA、GSH和T-AOC的影响 | 第65-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页 |
基金资助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