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5-27页 |
1.1 引言 | 第15页 |
1.2 茶树冻害 | 第15-18页 |
1.2.1 冻害原因 | 第16页 |
1.2.2 冻害类型 | 第16-17页 |
1.2.3 冻害预防 | 第17-18页 |
1.2.4 冻害补救 | 第18页 |
1.3 茶树的抗寒指标 | 第18-21页 |
1.3.1 可溶性糖 | 第19页 |
1.3.2 可溶性蛋白 | 第19-20页 |
1.3.3 脯氨酸 | 第20页 |
1.3.4 保护性酶 | 第20-21页 |
1.4 茶叶香气 | 第21-25页 |
1.4.1 香气物质的种类及产生机理 | 第21-22页 |
1.4.2 香气物质的呈香类型 | 第22-23页 |
1.4.3 茶叶香气的提取方法 | 第23-24页 |
1.4.4 茶叶香气的分析方法 | 第24页 |
1.4.5 电子鼻和电子舌 | 第24-25页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27页 |
2 茶叶中渗透调节物质与低温相关性及其在品种间差异评价 | 第27-43页 |
2.1 本章引论 | 第27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27-30页 |
2.2.1 试验茶园与茶梢生境气温调查方法 | 第27-28页 |
2.2.2 仪器与试剂 | 第28页 |
2.2.3 茶鲜叶3类渗透调节物质的检测 | 第28-30页 |
2.2.4 数据处理 | 第30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0-41页 |
2.3.1 越冬期和早春期2个品种茶鲜叶可溶性糖含量动态及其与气温关系 | 第30-32页 |
2.3.2 越冬期和早春期2个品种茶干叶脯氨酸含量动态及其与气温关系 | 第32-33页 |
2.3.3 越冬期和早春期2个品种茶干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动态及其与气温关系 | 第33-35页 |
2.3.4 越冬期和早春期2个品种茶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动态变化 | 第35-40页 |
2.3.5 越冬期和早春期2个品种茶叶3种抗冻物质与气温的相关性 | 第40-41页 |
2.4 讨论 | 第41-43页 |
2.4.1 越冬和早春期间平阳特早和中茶102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及其与气温相关性 | 第41页 |
2.4.2 越冬和早春期间平阳特早和中茶102脯氨酸含量的变化及其与气温相关性 | 第41-42页 |
2.4.3 越冬和早春期间平阳特早和中茶102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波动及其与气温相关性 | 第42页 |
2.4.4 三类抗冻物质抗冻性能的初步评判以及平阳特早和中茶102 抗冻性比较 | 第42-43页 |
3 秋冬春季三类茶园茶鲜叶的CAT酶和POD酶活性变化研究 | 第43-53页 |
3.1 本章引论 | 第4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43-44页 |
3.2.2 试剂和仪器 | 第44页 |
3.2.3 样品测定 | 第44-45页 |
3.2.4 数据处理 | 第45页 |
3.3 试验结果 | 第45-51页 |
3.3.1 试样茶园地区的温度变化信息 | 第45-46页 |
3.3.2 三类茶园茶鲜叶的CAT酶活性和POD酶活性 | 第46-48页 |
3.3.3 酶活的差异性分析 | 第48-50页 |
3.3.4 酶活性与温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50-51页 |
3.4 讨论 | 第51-53页 |
4 低温对茶树叶片中挥发物的影响 | 第53-67页 |
4.1 本章引论 | 第53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53-56页 |
4.2.1 试验材料 | 第53-54页 |
4.2.2 仪器与试剂 | 第54页 |
4.2.3 试验方法 | 第54-55页 |
4.2.4 茶叶挥发物的提取和测定 | 第55-56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6-66页 |
4.3.1 样品中的挥发物成分 | 第56-64页 |
4.3.2 样品中的挥发物组分数量 | 第64-65页 |
4.3.3 样品中的挥发物组分比例 | 第65-66页 |
4.4 讨论 | 第66-67页 |
5 结论 | 第67-69页 |
5.1 茶叶中渗透调节物质与低温相关性及其在品种间评价 | 第67页 |
5.2 秋冬春季三类茶园茶鲜叶的CAT酶和POD酶活性变化研究 | 第67页 |
5.3 低温对茶树叶片中挥发物的影响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附录A | 第75-77页 |
作者简历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