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2.1 热带气旋路径变化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2 影响TC活动的主要原因 | 第13-15页 |
1.2.3 数据挖掘在TC路径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组织结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第18-26页 |
2.1 资料来源 | 第18-19页 |
2.2 有限混合模型算法 | 第19-22页 |
2.2.1 有限混合模型 | 第19-20页 |
2.2.2 基于模型的聚类 | 第20页 |
2.2.3 基于模型的曲线聚类 | 第20-22页 |
2.3 季节EOF方法 | 第22-24页 |
2.4 源地密度与路径密度统计方法 | 第24页 |
2.5 统计量检验方法 | 第24页 |
2.6 环流形势计算方法 | 第24-2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在ENSO发展、衰减年的路径变化研究 | 第26-44页 |
3.1 西北太平洋TC路径聚类数K的确定与聚类统计分析 | 第26-31页 |
3.1.1 西北太平洋TC路径聚类数K的确定 | 第26-28页 |
3.1.2 路径聚类平均路径分析 | 第28-30页 |
3.1.3 路径聚类850hPa流场分析 | 第30-31页 |
3.2 ENSO发展年、衰减年的确定 | 第31-33页 |
3.3 ENSO发展年、衰减年TC路径频次统计 | 第33-34页 |
3.4 ENSO发展年、衰减年对西北太平洋TC路径的影响研究 | 第34-43页 |
3.4.1 热带气旋源地密度分析 | 第34-35页 |
3.4.2 热带气旋路径密度分析 | 第35-36页 |
3.4.3 热带气旋生成时刻500hPa高度场与风场分析 | 第36-37页 |
3.4.4 热带气旋生成时刻850hPa流场分析 | 第37-38页 |
3.4.5 热带气旋生成时刻200-850hPa加权引导气流分析 | 第38-39页 |
3.4.6 季节平均850hPa风场与相对涡度场分析 | 第39-41页 |
3.4.7 季节平均200-850hPa加权引导气流分析 | 第41-42页 |
3.4.8 季节平均OLR距平场分析 | 第42-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基于FMM算法的夏秋季登陆中国热带气旋路径分类及特征分析 | 第44-56页 |
4.1 登陆我国TC路径聚类数K的确定 | 第44-45页 |
4.2 夏秋季登陆我国TC路径的FMM聚类与时间特征分析 | 第45-48页 |
4.2.1 路径聚类平均路径分析 | 第45-46页 |
4.2.2 源地、强度和生命史分析 | 第46-47页 |
4.2.3 夏秋季登陆我国各类TC夏秋季活动特征分析 | 第47-48页 |
4.2.4 夏秋季登陆我国各类TC频数的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 第48页 |
4.3 夏秋季登陆我国各类TC路径的大尺度环流场形势分析 | 第48-54页 |
4.3.1 TC不同路径500hPa环流场形势与引导气流分析 | 第49-51页 |
4.3.2 相对涡度、散度与风场分析 | 第51页 |
4.3.3 纬向风垂直切变分析 | 第51-53页 |
4.3.4 850hPa水汽输送分析 | 第53-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6-60页 |
5.1 总结 | 第56-58页 |
5.2 本文创新点 | 第58页 |
5.3 下一步工作与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