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1 绪论 | 第12-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1.3.1 主要内容及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3 创新点和难点 | 第18-19页 |
2 绿色发展基本概念厘定 | 第19-24页 |
2.1 绿色发展的内涵 | 第19-21页 |
2.1.1 绿色发展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2.1.2 绿色发展的主要特征 | 第20-21页 |
2.2 绿色发展与科学发展的关系 | 第21-24页 |
2.2.1 绿色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 | 第21-22页 |
2.2.2 绿色发展的本质是科学发展观 | 第22页 |
2.2.3 绿色发展与科学发展观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 第22页 |
2.2.4 绿色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深化 | 第22-24页 |
3 胡锦涛绿色发展思想的理论溯源 | 第24-31页 |
3.1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 | 第24-25页 |
3.1.1 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24页 |
3.1.2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 第24-25页 |
3.1.3 绿色科技转变物质生产方式的思想 | 第25页 |
3.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绿色发展意蕴 | 第25-27页 |
3.2.1 儒家的“天人合一”观 | 第26页 |
3.2.2 墨家的“节用”思想 | 第26页 |
3.2.3 道家“顺应自然,合乎天理”思想 | 第26-27页 |
3.3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前三代领导人的绿色探索 | 第27-31页 |
3.3.1 增产节约,绿化祖国 | 第27-29页 |
3.3.2 植树造林,造福后代 | 第29页 |
3.3.3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 第29-31页 |
4 胡锦涛绿色发展思想的主要观点及分析 | 第31-41页 |
4.1 观念变革:绿色发展的前提 | 第31-33页 |
4.1.1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31-32页 |
4.1.2 自然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基础地位 | 第32-33页 |
4.2 绿色增长:绿色发展的主线 | 第33-36页 |
4.2.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 第34页 |
4.2.2 将绿色产业作为重点领域 | 第34-35页 |
4.2.3 把绿色技术作为重要支撑 | 第35-36页 |
4.3 以人为本:绿色发展的归宿 | 第36-38页 |
4.3.1 维护生态利益,提升绿色福祉 | 第36-37页 |
4.3.2 促进绿色就业,拟定绿色人资战略 | 第37页 |
4.3.3 优先发展教育,树立全社会绿色发展理念 | 第37-38页 |
4.4 统筹兼顾:绿色发展的方法 | 第38-41页 |
4.4.1 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统筹兼顾 | 第38-39页 |
4.4.2 绿色发展深入贯彻统筹兼顾 | 第39-41页 |
5 胡锦涛绿色发展思想在绿色实践中的运用 | 第41-47页 |
5.1 当代中国绿色发展的原则 | 第41页 |
5.1.1 以生态为本的原则 | 第41页 |
5.1.2 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原则 | 第41页 |
5.2 胡锦涛绿色发展思想在当前绿色实践中的定向价值 | 第41-47页 |
5.2.1 培养绿色意识 | 第42-43页 |
5.2.2 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能力 | 第43-44页 |
5.2.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第44-45页 |
5.2.4 规范我国绿色市场秩序 | 第45页 |
5.2.5 建立健全绿色体制机制 | 第45-47页 |
6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