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标修订的初中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以人教版新旧教科书数与代数部分为例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引言 | 第10-21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与现状 | 第11页 |
2. 关于数学课程标准对比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3. 关于数学教科书对比的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三)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 文献法 | 第15页 |
2. 比较法 | 第15-16页 |
(五)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1. 泰勒原理 | 第16-17页 |
2.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 第17页 |
3. 建构主义教学观和学习观 | 第17-18页 |
(六)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1. 教材与教科书 | 第18-19页 |
2. 课程与课程标准 | 第19-21页 |
二、课标(2011版)修订的主要内容 | 第21-29页 |
(一) 调整体例与结构 | 第21-22页 |
(二) 梳理数学教育基本理念 | 第22-23页 |
1. 关于数学的意义 | 第22页 |
2. 关于数学教育的作用 | 第22-23页 |
3. 关于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 第23页 |
(三) 修订数学课程目标 | 第23-24页 |
1. 总体设计保持原有结构 | 第23页 |
2. “双基”变为“四基” | 第23-24页 |
3. 明确提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 第24页 |
(四) 调整数学课程内容 | 第24-27页 |
1. 修改核心概念 | 第24页 |
2. 调整课程内部结构及具体内容 | 第24-25页 |
3. 第三学段数与代数部分内容的修改 | 第25-27页 |
(五) 修订实施建议 | 第27-29页 |
1. 修订教学建议 | 第27页 |
2. 修订评价建议 | 第27-28页 |
3. 修订教材编写建议 | 第28页 |
4. 修订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 第28-29页 |
三、新旧教科书数与代数部分的比较 | 第29-47页 |
(一) 知识结构的纵向比较 | 第29-31页 |
(二) 内容编写的横向比较 | 第31-37页 |
1. 编写体例的比较 | 第31页 |
2. 章引言的比较 | 第31-34页 |
3. 章小结的比较 | 第34-37页 |
(三) 文本选材及呈现方式的比较 | 第37-47页 |
1. 知识内容的比较 | 第37-41页 |
2. 例题的比较 | 第41-44页 |
3. 习题的比较 | 第44-47页 |
四、结论与建议 | 第47-54页 |
(一) 新版教科书的特点 | 第48-49页 |
1. 新版教科书的编写较好的体现了科学性和整体性 | 第48页 |
2. 新版教科书内容的呈现体现了过程性和可读性 | 第48页 |
3. 新版教课书内容的素材贴近学生现实 | 第48页 |
4. 新版教科书的内容设计有一定的弹性 | 第48-49页 |
(二) 新版教科书存在的问题 | 第49-50页 |
1. 教科书的内容选择有待加强 | 第49页 |
2. 教科书的内容组织有待完善 | 第49-50页 |
3. 教科书的变革力度有待加大 | 第50页 |
(三) 建议 | 第50-54页 |
1. 对教科书编写的建议 | 第50-51页 |
2. 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 第51-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注释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附录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