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快速城市化对地名的演变产生了诸多影响 | 第9页 |
1.1.2 维护集体记忆空间完整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第9页 |
1.1.3 文化传承与遗产保护成为当下社会的热点 | 第9-10页 |
1.1.4 地名为成都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提供新的视角 | 第10页 |
1.1.5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任务更加关注对地方的研究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3 成都地名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3.4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2.1 地名解析 | 第21-23页 |
2.1.1 地名的定义 | 第21页 |
2.1.2 地名的功能 | 第21-22页 |
2.1.3 地名的分类 | 第22页 |
2.1.4 地名与文化的关系 | 第22-23页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2.2.1 地名景观 | 第23页 |
2.2.2 地名的地理性 | 第23-24页 |
2.2.3 历史地名 | 第24页 |
2.3 相关理论 | 第24-26页 |
2.3.1 地名学理论 | 第24页 |
2.3.2 文化生态学理论 | 第24页 |
2.3.3 地方感理论 | 第24-25页 |
2.3.4 学科交叉理论 | 第25页 |
2.3.5 旅游价值理论 | 第25-26页 |
第3章 成都地名及地名文化 | 第26-37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26-28页 |
3.2 成都地名发展史及阶段性特征 | 第28-29页 |
3.3 成都地名类型及代表性地名 | 第29-31页 |
3.3.1 地理环境类地名 | 第29-30页 |
3.3.2 社会经济类地名 | 第30页 |
3.3.3 历史文化类地名 | 第30-31页 |
3.3.4 其他类型地名 | 第31页 |
3.4 成都地名的特点 | 第31-32页 |
3.4.1 地域性 | 第31-32页 |
3.4.2 直观性 | 第32页 |
3.4.3 稳定性 | 第32页 |
3.4.4 时代性 | 第32页 |
3.5 成都地名的文化内涵 | 第32-37页 |
3.5.1 成都地名反映灵动安逸的山水文化 | 第32-33页 |
3.5.2 成都地名反映繁荣发达的工商文化 | 第33-35页 |
3.5.3 成都地名反映神秘惊世的古蜀文明 | 第35页 |
3.5.4 成都地名的其他文化内涵 | 第35-37页 |
第4章 成都地名的价值分析及旅游功能 | 第37-43页 |
4.1 成都地名的价值分析 | 第37-38页 |
4.1.1 文化价值 | 第37页 |
4.1.2 科研价值 | 第37-38页 |
4.1.3 传播价值 | 第38页 |
4.2 成都地名的旅游功能 | 第38-43页 |
4.2.1 激发旅游兴趣 | 第38-40页 |
4.2.2 标示旅游特色 | 第40页 |
4.2.3 增强旅游体验 | 第40-41页 |
4.2.4 服务旅游经济 | 第41-43页 |
第5章 成都地名文化的旅游开发探究 | 第43-52页 |
5.1 建立成都旅游地名系统 | 第43-45页 |
5.2 加强成都历史地名的保护 | 第45-46页 |
5.3 加强成都地名的旅游开发与利用 | 第46-50页 |
5.3.1 将成都地名应用于古景复原与开发 | 第46-48页 |
5.3.2 打造与成都地名有关的地理标志产品品牌 | 第48页 |
5.3.3 将成都地名与成都饮食文化相融合 | 第48-49页 |
5.3.4 开发与成都地名有关的文创产品 | 第49-50页 |
5.4 开展成都地名文化传播活动 | 第50-52页 |
结论与不足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