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1-13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3-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2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发展动态 | 第17-20页 |
1.2.1 金属纳米颗粒的应用简介 | 第17页 |
1.2.2 非球形纳米颗粒光学特性研究方法简介 | 第17-19页 |
1.2.3 纳米颗粒粒径和浓度测量方法研究简介 | 第19-20页 |
1.3 本文主要内容安排 | 第20-22页 |
第二章T矩阵方法及计算程序简介 | 第22-34页 |
2.1 T矩阵方法简介 | 第22-27页 |
2.2 介电函数尺寸修正模型 | 第27-28页 |
2.3 T矩阵程序简介 | 第28-30页 |
2.4 T矩阵方法数值验证 | 第30-32页 |
2.4.1 T矩阵方法和Mie理论方法比较 | 第30-31页 |
2.4.2 T矩阵方法、DDA方法比较 | 第31-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非球形金纳米颗粒的消光特性 | 第34-52页 |
3.1 金纳米椭球的消光特性 | 第34-40页 |
3.1.1 金纳米扁椭球的消光特性 | 第34-37页 |
3.1.2 金纳米长椭球的消光特性 | 第37-40页 |
3.2 金纳米圆柱的消光特性 | 第40-45页 |
3.2.1 金纳米扁圆柱颗粒的消光特性 | 第40-42页 |
3.2.2 金纳米长圆柱颗粒的消光特性 | 第42-45页 |
3.3 金纳米棒的消光特性 | 第45-49页 |
3.4 不同形状纳米颗粒消光谱对比 | 第49-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金纳米棒的吸收和后向散射特性优化 | 第52-60页 |
4.1 基本参量 | 第52-53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3-59页 |
4.2.1 吸收特性优化 | 第54-56页 |
4.2.2 后向散射特性优化 | 第56-58页 |
4.2.3 吸收与后向散射特性的联合优化 | 第58-5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基于消光谱的金纳米棒颗粒系粒径和浓度反演 | 第60-80页 |
5.1 光谱消光法 | 第60-63页 |
5.1.1 光谱消光法简介 | 第60-62页 |
5.1.2 球形颗粒尺寸浓度反演算法 | 第62-63页 |
5.2 金纳米棒尺寸浓度反演方法 | 第63-69页 |
5.2.1 单分散颗粒尺寸与 λ_(res)的关系 | 第63-66页 |
5.2.2 多分散颗粒金纳米棒尺寸浓度反演 | 第66-69页 |
5.3 金纳米棒样品消光谱测量 | 第69-72页 |
5.3.1 样品简介 | 第69-71页 |
5.3.2 消光谱测量系统简介 | 第71-72页 |
5.4 测量结果与讨论 | 第72-7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作者简介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