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煤深度筛分降低煤泥产率的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4-25页 |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4-15页 |
| 1.2 本课题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 1.2.1 潮湿细物料干法筛分的研究 | 第15-16页 |
| 1.2.2 潮湿细物料筛分设备发展概况 | 第16-21页 |
| 1.3 弛张筛工作原理与发展概况 | 第21-23页 |
| 1.3.1 弛张筛的工作原理 | 第21-22页 |
| 1.3.2 弛张筛发展概况 | 第22-23页 |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1.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2 朱仙庄选煤分厂概况 | 第25-39页 |
| 2.1 朱仙庄选煤厂简介 | 第25页 |
| 2.2 原有原煤分级筛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 2.3 博后筛单机检测数据分析 | 第26-38页 |
| 2.3.1 筛分产品产率的计算 | 第27-29页 |
| 2.3.2 粒度分布模型及粒度特性曲线 | 第29-32页 |
| 2.3.3 分配曲线模型及错配物曲线 | 第32-35页 |
| 2.3.4 筛分评价指标计算 | 第35-38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3 弛张筛在选煤分厂的应用 | 第39-63页 |
| 3.1 弛张筛实施概况 | 第39-41页 |
| 3.2 朱仙庄选煤厂弛张筛单机检测数据分析 | 第41-47页 |
| 3.2.1 粒度分布模型及粒度特性曲线 | 第43-44页 |
| 3.2.2 分配曲线模型及错配物曲线 | 第44-46页 |
| 3.2.3 朱仙庄弛张筛筛分评价指标综合分析 | 第46-47页 |
| 3.3 祁南选煤厂弛张筛单机检测数据分析 | 第47-54页 |
| 3.3.1 粒度分布模型及粒度特性曲线 | 第50-51页 |
| 3.3.2 分配曲线模型与错配物曲线 | 第51-53页 |
| 3.3.3 祁南弛张筛筛分评价指标综合分析 | 第53-54页 |
| 3.4 桃园选煤厂弛张筛单机检测数据分析 | 第54-59页 |
| 3.4.1 粒度分布模型及粒度特性曲线 | 第55-56页 |
| 3.4.2 分配曲线模型与错配物曲线 | 第56-58页 |
| 3.4.3 桃园弛张筛筛分评价指标综合分析 | 第58-59页 |
| 3.5 不同类型弛张筛性能指标比较 | 第59-62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4 原煤分级技术改造项目方案设计 | 第63-87页 |
| 4.1 插值法确定筛分产率及灰分 | 第65-68页 |
| 4.1.1 三次样条插值的理论基础 | 第65-66页 |
| 4.1.2 excel环境下三次样条插值计算 | 第66-68页 |
| 4.2 重介旋流器产品质量预测 | 第68-77页 |
| 4.2.1 各产品的实际产率计算 | 第69-71页 |
| 4.2.2 建立旋流器分配曲线模型 | 第71-74页 |
| 4.2.3 分配曲线模型的平移 | 第74-77页 |
| 4.3 回归法确定煤发热量与水分、灰分的关系 | 第77-80页 |
| 4.3.1 二元回归方程的理论基础 | 第79页 |
| 4.3.2 二元回归方程的计算 | 第79-80页 |
| 4.4 煤流设计方案综合分析 | 第80-86页 |
| 4.4.1 原煤100%进入弛张筛 | 第81-82页 |
| 4.4.2 原煤90%进入弛张筛 | 第82-83页 |
| 4.4.3 综合分析 | 第83-86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 5 深度筛分效益分析 | 第87-95页 |
| 5.1 朱仙庄选煤厂效益分析 | 第87-92页 |
| 5.1.1 弛张筛筛分效果提升 | 第87-89页 |
| 5.1.2 经济效益分析 | 第89-92页 |
| 5.2 祁南选煤厂效益分析 | 第92-94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5-98页 |
| 6.1 主要结论 | 第95-96页 |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96页 |
| 6.3 展望 | 第96-98页 |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 致谢 | 第101-102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