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监察、监督论文

推进权力清单制度研究--以政府间关系为视角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导论第10-24页
    1.1 选题论证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文献综述第12-20页
        1.2.1 发展状况第13-14页
        1.2.2 四大问题第14-17页
        1.2.3 评析展望第17-20页
    1.3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20-21页
        1.3.1 概念界定第20-21页
        1.3.2 基本理论第21页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21-22页
        1.4.1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4.2 创新之处第22页
    1.5 研究纲要第22-24页
        1.5.1 研究思路第22-23页
        1.5.2 研究路线第23-24页
第二章 权力清单的发展历程第24-34页
    2.1 权力清单制度法律意义的源起(1999 年——2005 年)第24-27页
        2.1.1“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追本溯源第24-25页
        2.1.2 微观清单:部门与个人第25-26页
        2.1.3 省级政府执法部门的权力清单第26-27页
    2.2 监督制约意义上的权力清单制度(2005 年——2013 年)第27-30页
        2.2.1 中央试点下的县委权力监督与制约第28-29页
        2.2.2 宏观清单:政府与党机构第29-30页
    2.3 中央正式出台权力清单制度(2013 年——至今)第30-31页
        2.3.1 权力清单制度的正式问世第30页
        2.3.2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权力清单制度第30-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4页
        2.4.1 公布部门清单而非个人清单第31页
        2.4.2 公布政府清单而非党委清单第31-32页
        2.4.3 中国政府政策出台路径选择第32-34页
第三章 权力清单对比分析第34-50页
    3.1 中央与省级政府权力清单对比第34-42页
        3.1.1 地方执行中央政策不彻底第38-41页
        3.1.2 地方接受中央分权不完整第41-42页
    3.2 省级政府之间清单的对比研究第42-47页
        3.2.1 不利于划清界限的其他权力第44-45页
        3.2.2 省级政府交流效率不高第45-46页
        3.2.3 区域共同治理不明显第46-47页
    3.3 共性问题第47-50页
        3.3.1 新出现的现象如何管理第47页
        3.3.2 权力清单制度更需完善第47-48页
        3.3.3 法律条文过于老化陈旧第48-50页
第四章 权力清单问题第50-58页
    4.1 有待确定列入清单的权力第50-52页
        4.1.1 法律权力肯定入单第50页
        4.1.2 政策权力入单存疑第50-52页
        4.1.3 法律与政策的联系第52页
    4.2 权力清单约束性方面的问题第52-54页
        4.2.1 其他类别权力数量过多第52-53页
        4.2.2 行政许可清单比较单薄第53-54页
    4.3 权力清单政府间关系问题第54-58页
        4.3.1 法律支持不够第54-55页
        4.3.2 省级政府领会不足第55-56页
        4.3.3 出现权力真空第56-58页
第五章 权力清单问题解决路径第58-63页
    5.1 确定权力清单本身的法律性质第58-61页
        5.1.1 权力清单就是法律的结合第58-59页
        5.1.2 法律的集合具备法律性质第59-60页
        5.1.3 政府颁布权力清单的合法性第60-61页
    5.2 深化权力清单的监督制约机制第61-63页
        5.2.1 划分权力更加准确第61页
        5.2.2 注重权力运行程序第61-62页
        5.2.3 加强责任倒追机制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5页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65-66页
致谢第66-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Nekrasov矩阵的性质及其判定研究
下一篇:换热管的新型协同角方法及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