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规划、勘测与设计论文--公路规划与公路网论文

高速公路网结构动态评价及系统实现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4-17页
        1.4.1 交通网络复杂性拓扑建模研究现状第14-16页
        1.4.2 交通路网结构评价研究现状第16-17页
        1.4.3 小结第17页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7-20页
2 复杂网络理论基础第20-30页
    2.1 复杂网络相关概述第20-24页
        2.1.1 图论基本概念第20-21页
        2.1.2 复杂网络基本概念第21页
        2.1.3 超网络基本概念第21-22页
        2.1.4 网络描述形式第22-24页
    2.2 复杂网络基础统计指标第24-25页
        2.2.1 节点的度和度分布第24页
        2.2.2 接近中心性第24-25页
        2.2.3 中介中心性第25页
    2.3 复杂网络常见模型第25-28页
        2.3.1 规则网络第25-26页
        2.3.2 随机网络第26页
        2.3.3 小世界网络第26-27页
        2.3.4 无标度网络第27-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30页
3 高速公路网结构建模分析第30-60页
    3.1 高速公路网构成及特征第30页
    3.2 高速公路路网建模方法第30-33页
        3.2.1 Space L建模方法第30-31页
        3.2.2 Space P建模方法第31-32页
        3.2.3 Space R建模方法第32-33页
    3.3 广义网络拓扑模型第33-36页
        3.3.1 市域网络模型第34-35页
        3.3.2 全局网络模型第35-36页
    3.4 河南、安徽、江苏实验路网数据处理第36-48页
        3.4.1 数据拓扑预处理第38-46页
        3.4.2 生成邻接矩阵第46-48页
    3.5 河南、安徽、江苏高速路网结构实验分析第48-59页
        3.5.1 度与度分布第48-52页
        3.5.2 接近中心性第52-56页
        3.5.3 中介中心性第56-59页
    3.6 本章小结第59-60页
4 高速公路网结构动态评价指标体系第60-82页
    4.1 评价指标的选取第60-62页
        4.1.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第60-61页
        4.1.2 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第61-62页
    4.2 指标体系的建立第62-63页
    4.3 连通性测度第63-72页
        4.3.1 点对连通度第64-68页
        4.3.2 网络连通指数第68-69页
        4.3.3 基于里程的节点对连通指数第69-70页
        4.3.4 基于里程的网络连通指数第70-71页
        4.3.5 基于通行能力的节点对连通指数第71页
        4.3.6 基于通行能力的网络连通指数第71-72页
    4.4 均衡性测度第72-74页
        4.4.1 节点流量均衡度第72-73页
        4.4.2 路网流量非均匀指数第73-74页
    4.5 抗毁性测度第74-80页
        4.5.1 网络凝聚度第74-75页
        4.5.2 路网效率第75-77页
        4.5.3 基于节点凝聚度的抗毁性测度第77-78页
        4.5.4 基于路网效率的抗毁性测度第78-80页
    4.6 本章小结第80-82页
5 高速公路网结构动态评估系统第82-110页
    5.1 系统总体设计第82-87页
        5.1.1 系统总体架构第82-84页
        5.1.2 系统物理逻辑结构第84-85页
        5.1.3 系统工作流程第85-87页
        5.1.4 系统服务器软件结构设计第87页
    5.2 数据结构设计第87-91页
        5.2.1 地图相关图层元素属性表第87-89页
        5.2.2 数据库结构设计第89-90页
        5.2.3 数据库物理存储结构第90-91页
    5.3 实验分析第91-109页
        5.3.1 界面展示第91-92页
        5.3.2 连通性分析第92-99页
        5.3.3 均衡性分析第99-103页
        5.3.4 抗毁性分析第103-109页
    5.4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10-114页
    6.1 研究成果及研究结论第110-111页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11-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18页
附录A第118-120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20-124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乳腺癌三维缺氧模型的构建及其EMT机制的初步探讨
下一篇:FBXO8通过泛素化GSTP1参与结直肠癌侵袭和转移的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