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表情对人际传播的改变及影响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4页 |
0.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0.2 研究动机 | 第9-10页 |
0.3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0.4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0.4.1 文献研究法 | 第10页 |
0.4.2 问卷调查法 | 第10-11页 |
0.4.3 访谈法 | 第11页 |
0.5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0.5.1 理论价值 | 第11-12页 |
0.5.2 实践价值 | 第12页 |
0.6 文献和理论综述 | 第12-14页 |
1 微信表情的概念界定及发展变迁 | 第14-18页 |
1.1 微信表情的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1.2 平台技术发展助力微信表情变迁 | 第15-18页 |
1.2.1 早期“移植”QQ表情:表情类别单一化 | 第16页 |
1.2.2 成立表情商店:形象多样化 | 第16页 |
1.2.3 上线微信表情平台:类型丰富化 | 第16-18页 |
2 微信表情对当下人际传播的改变 | 第18-28页 |
2.1 回归传统人际传播特性 | 第18-20页 |
2.1.1 回归传统人际传播符号 | 第19-20页 |
2.1.2 回归传统人际传播中姿态传播 | 第20页 |
2.2 多样化的交流内容 | 第20-24页 |
2.2.1 从卡通形象到明星人物 | 第21-22页 |
2.2.2 从黑白线条到动态图画 | 第22-24页 |
2.3 低门槛的自我表露 | 第24-25页 |
2.3.1 摆脱单一文字表达 | 第24页 |
2.3.2 传播交流“去中心化” | 第24-25页 |
2.4 打破传统传播语境 | 第25-27页 |
2.4.1 动画形象引发交流欲望 | 第25-26页 |
2.4.2 虚拟与现实交融的传播氛围 | 第26-27页 |
2.5 表达内涵相对简化 | 第27-28页 |
3 微信表情流行的原因分析 | 第28-33页 |
3.1 微信表情“萌”的特质 | 第28-29页 |
3.2 寻求人际交往中他人认同感 | 第29-33页 |
3.2.1 模仿寻求认同 | 第29-30页 |
3.2.2 追随他人的从众心理 | 第30页 |
3.2.3 虚拟空间的自我呈现 | 第30-31页 |
3.2.4 满足自身归属感 | 第31-33页 |
4 微信表情对人际传播的影响 | 第33-39页 |
4.1 重视人际关系维护 | 第33-34页 |
4.2 重新建构人际沟通语境 | 第34-35页 |
4.3 落入自我形象管理的窠臼 | 第35页 |
4.4 “图不达意”传播障碍 | 第35-37页 |
4.5 造成技术浅阅读现象 | 第37-39页 |
5 微信表情的发展趋势 | 第39-43页 |
5.1 成为新的媒介文化现象 | 第39-40页 |
5.2 微信表情产业化发展 | 第40-41页 |
5.3 微信表情发展的冷思考 | 第41-43页 |
总结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