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6页 |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抗战爆发之前:经世致用的伦理价值观(1922-1937) | 第18-33页 |
第一节 初涉影坛:电影爱好者的业余身份 | 第18-22页 |
一 看电影作为一种社会风尚 | 第19页 |
二 进入电影之门:真光电影院工作的收获 | 第19-21页 |
三 小试牛刀:华北电影公司时期的编剧创作实践 | 第21-22页 |
第二节 “联华”初期:国片复兴运动的支持者 | 第22-27页 |
一 时代新风与历史的选择:“联华精神”的表达 | 第22-23页 |
二 家庭伦理片中彰显电影的教化功能 | 第23-26页 |
三 女性题材的空间呈现与话语表征 | 第26-27页 |
第三节 渐成气候:应时而动与坚守自我 | 第27-33页 |
一 与左翼电影和而不同的镜语展呈 | 第27-29页 |
二 响应国民党“新生活运动”之《国风》 | 第29-31页 |
三 “国防电影”《联华交响曲·鬼》中爱国之心的影像书写 | 第31-33页 |
第二章 上海“孤岛”时期:在民族寓言中抒发爱国之心(1937-1942) | 第33-48页 |
第一节 文化环境与影界群像 | 第33-37页 |
一 危机中的娱乐气象 | 第34-35页 |
二 救亡图存的时代询唤 | 第35页 |
三 朱石麟等上海影人的文化自觉与主体建构 | 第35-37页 |
第二节 古装片创作中家国一体的隐喻 | 第37-42页 |
一 借古喻今:“孤岛”的一道特殊景观 | 第37-38页 |
二 乱世中的抗争镜像显影:古装片《香妃》的现实指代 | 第38-40页 |
三 委婉讽刺与现实批判:《龙潭虎穴》之话语表征 | 第40-42页 |
第三节 时装片中娱乐加教化的良心抒写 | 第42-48页 |
一 家庭伦理片向通俗的倾斜与变奏 | 第43-44页 |
二 喜剧元素在电影中的创作试炼 | 第44-45页 |
三 现实比对中的委婉话语表达 | 第45-48页 |
第三章 上海沦陷时期:娱乐表象与国族认同(1942-1945) | 第48-63页 |
第一节 隐晦模糊的民族主义话语 | 第48-52页 |
一 上海影人的文化选择 | 第48-49页 |
二 娱乐至上的生成土壤 | 第49-51页 |
三 爱情与喜剧:“中联”、“华影”时期的主流类型选择 | 第51-52页 |
第二节 在“中联”时的委曲求全与隐晦抗争 | 第52-58页 |
一 集锦片《博爱之<夫妻之爱>》:以家喻国的曲折表达 | 第53-54页 |
二 讽刺喜剧《良宵花弄月》:巧合误会中透现的抗争姿态 | 第54-56页 |
三 国策片《万世流芳》:被动中的人格维护之策 | 第56-58页 |
第三节 在“华影”的艰难岁月与隐忍坚守 | 第58-63页 |
一 意识形态与文化操守的博弈 | 第58-60页 |
二 家庭伦理片温情中的守望:《不求人》、《现代夫妻》 | 第60-61页 |
三 讽刺喜剧《草木皆兵》:委婉多讽的话语表达 | 第61-63页 |
第四章 香港时期:身份归属意识与自我砥砺(1946-1967) | 第63-77页 |
第一节 在港的家国漂泊况味 | 第63-67页 |
一 去沪来港的社会剖解与寻根意识 | 第63-64页 |
二 在“大中华”等公司时的家庭伦理片镜语调适 | 第64-66页 |
三 在永华公司时的古装片《清宫秘史》中的家国情怀 | 第66-67页 |
第二节 政治左转与现实主义观照 | 第67-72页 |
一 与左翼“共名”的集体归属意识与人文理想 | 第68-69页 |
二 在龙马电影公司时的悲喜人生镜语展呈 | 第69-71页 |
三 凤凰影业公司时多元类型尝试中的家国忧思 | 第71-72页 |
第三节 文化传承与市场开拓 | 第72-77页 |
一 战后香港国语片的港陆文化传承、共融以及对当下港陆合拍片的镜鉴价值 | 第72-73页 |
二 为香港电影界输送人才与监制制度的雏形 | 第73-75页 |
三 开拓南洋市场对当下国产电影海外推广的启示 | 第75-77页 |
第五章 电影风格与文化选择 | 第77-91页 |
第一节 电影风格所受影响溯源 | 第77-81页 |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早期电影影戏观 | 第77-79页 |
二 好莱坞喜剧电影与刘别谦风格 | 第79-80页 |
三 鸳鸯蝴蝶派通俗文艺的大众性 | 第80-81页 |
第二节 现实主义作为主要文化选择 | 第81-85页 |
一 政治规训下的喜剧之精神承续与形态转向 | 第82-83页 |
二 聚焦市民阶层之家庭伦理片的商业娱乐气质 | 第83-84页 |
三 与战后写实主义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互参 | 第84-85页 |
第三节 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十字路口的定位 | 第85-91页 |
一 新旧时代的思想碰撞、融汇与艺术展呈 | 第86-87页 |
二 对女性题材的偏爱与男女平等意识 | 第87-89页 |
三 中景哲学与视听语言技巧动态化相结合的影像策略 | 第89-91页 |
结语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