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丛洼地岩溶泉水文过程对比研究--以广西桂林丫吉试验场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项目来源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岩溶地下水含水介质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水文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3 丫吉试验场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科学问题的提出 | 第15页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7-22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7-18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7页 |
2.1.2 气象水文 | 第17-18页 |
2.2 地形地貌 | 第18-19页 |
2.2.1 地形 | 第18-19页 |
2.2.2 地貌 | 第19页 |
2.3 地质概况 | 第19-22页 |
2.3.1 地层岩性 | 第19-20页 |
2.3.2 地质构造 | 第20-22页 |
第3章 研究方案及数据处理 | 第22-33页 |
3.1 监测点概述 | 第22-29页 |
3.1.1 常流泉S31泉概况 | 第23-25页 |
3.1.2 季节性泉概况 | 第25-29页 |
3.2 数据分析 | 第29-33页 |
3.2.1 数据收集 | 第29-31页 |
3.2.2 数据校准 | 第31-33页 |
第4章 岩溶泉水文过程与赋存空间分析 | 第33-60页 |
4.1 流量衰减方程 | 第33-36页 |
4.2 单次降雨过程统计分析 | 第36-37页 |
4.3 S31泉水量的流量曲线及赋存空间分析 | 第37-45页 |
4.3.1 流量的计算 | 第37-39页 |
4.3.2 水文过程对降雨的响应 | 第39-40页 |
4.3.3 降雨分析 | 第40-42页 |
4.3.4 流量衰减过程与分析 | 第42-44页 |
4.3.5 地下水赋存形态及水资源构成 | 第44-45页 |
4.4 S29泉水文过程及赋存空间 | 第45-50页 |
4.4.1 流量的计算 | 第45-46页 |
4.4.2 水文过程对降雨的响应 | 第46-47页 |
4.4.3 降雨分析 | 第47-48页 |
4.4.4 流量衰减过程与分析 | 第48-50页 |
4.4.5 地下水赋存形态及水资源构成 | 第50页 |
4.5 S32泉水文过程及赋存空间分析 | 第50-57页 |
4.5.1 流量的计算 | 第50-52页 |
4.5.2 水文过程对降雨的响应 | 第52-53页 |
4.5.3 降雨分析 | 第53-54页 |
4.5.4 流量衰减过程与分析 | 第54-56页 |
4.5.5 地下水赋存形态及水资源构成 | 第56-57页 |
4.6 S291泉水文过程 | 第57页 |
4.6.1 水文过程对降雨的响应 | 第57页 |
4.7 衰减曲线对比分析 | 第57-58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5章 岩溶泉水资源分析及开发利用探索 | 第60-82页 |
5.1 岩溶山区水资源利用现状 | 第60页 |
5.2 S31泉水均衡分析 | 第60-66页 |
5.2.1 基本概念 | 第60-61页 |
5.2.2 计算原理 | 第61页 |
5.2.3 计算步骤 | 第61-65页 |
5.2.4 水均衡分析 | 第65-66页 |
5.3 岩溶含水介质调蓄能力 | 第66-73页 |
5.3.1 岩溶含水介质 | 第66页 |
5.3.2 岩溶含水系统调蓄功能原理及控制因素 | 第66-68页 |
5.3.3 常年泉岩溶含水介质调蓄功能探讨 | 第68-71页 |
5.3.4 季节性泉岩溶含水介质调蓄功能探讨 | 第71-73页 |
5.4 基流季节性原因探讨 | 第73-79页 |
5.4.1 岩层渗透性 | 第73-76页 |
5.4.2 排泄方式 | 第76-77页 |
5.4.3 地下潜流的开发利用探索 | 第77-79页 |
5.5 岩溶山区水资源利用探索 | 第79-80页 |
5.5.1 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水源涵养林 | 第79-80页 |
5.5.2 坡面流、地表径流截留 | 第8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6.1 主要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82-83页 |
6.2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作者简介 | 第92-93页 |
附件 | 第93-96页 |